-
鄭重賓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 藝術家講座 2021年10月7日 The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is hosting an in-person discussion about the site-specific installation I Look for the...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全新錄像作品《寫生習作》系列 2021年9月30日 吳季璁 全新錄像作品《寫生習作》系列 《寫生習作》系列的概念起源於2010年吳季璁在英國曼徹斯特駐村期間。藝術家著迷於時間中瞬間與永恒之間的辯證關係,自大學時期即嘗試各種影像創作,以捕捉這種張力。然而,直到2021年,在數位影像技術的發展下,得以落實10年前的想法,開發出一套即時演算的影像處理系統,完成了這個醞釀多年的計劃。這套系統可以在錄製時即時處理影像中的影格,令其逐層疊加。從而模糊攝影和繪畫之間的界限,呈現一種介於動態和靜態之間的獨特視覺體驗,令時間擁有了物理性的厚度。 近似於2004年的作品《自畫像》中利用光線在膠片上顯影的手法,吳季璁再次用手電筒作為畫筆,記錄空間中的光跡。在《寫生習作》系列中,吳季璁將同樣的影像技術應用於臺北的日常市景和位於臺灣北部龍洞的海景中。通過設置不同的影像參數,分別調整圖像的透明度和亮度,並將圖像的影格層層疊加,操控錄影時的光線效果,將錄像拍攝轉變為具時間性的繪畫。 《寫生習作 001 - 龍洞海景》預覽 (20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yKGAqz2o7I 《寫生習作 002 - 台北市景》預覽 (20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1RNzoNm7D0 閱讀更多 -
馮明秋
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 2021年9月20日 'Ink Dreams: Selections from the Fondation Ink Collection' Venue: Resnick Pavilion,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Exhibition Period: 19...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香港個展即將開幕! 2021年8月25日 Michael Müller Drei biographische Versuche Kapitel I.: Gefüge – Gefühl und Genauigkeit [English translation] Three Biographical Attempts Chapter I.: Structure... 閱讀更多
-
胡安 • 福特
巴拉瑞特美術館收藏 2021年8月17日 We rally to them, we fight under them, we tear them down. Banners can be powerful symbols, and in this... 閱讀更多 -
「藝術要有形:呂壽琨的尋禪之道」
香港藝術館 2021年8月16日 呂壽琨是香港新水墨運動的奠基者,對現代水墨的發展影響深遠。本展覽展出香港藝術館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收藏的呂壽琨作品,以呂氏「藝術必須有形」的創作實踐,展現他的創新歷程。同場亦展出同儕後進藝術家的作品,呈現呂氏在藝術教育及推動現代水墨藝術發展的貢獻。 了解更多 -- https://hk.art.museum/Exhibition_publication/Pamphlet_when_form_matters.pdf 閱讀更多 -
馮明秋
Art Asia Pacific 展評 2021年8月10日 “20HZ – 20KHZ”: FUNG MING CHIP’S MUSICALLY INSPIRED PAINTINGS BY PAUL SERFATY Can music be transformed persuasively into painting? This... 閱讀更多 -
艾迪亞 • 米勒
美國邁阿密群展「our constellations: astral embraces and tactual consciousness」 2021年8月9日 Group exhibition our constellations: astral embraces and tactual consciousness Exhibition period: 7 August - 11 September 2021 Venue: Emerson Dorsch,... 閱讀更多
-
唐家偉
南加州大學亞太博物館 2021年8月2日 唐家偉的書法作品《The Light from Buddha》(1991)為南加州大學亞太博物館典藏之一,於博物館內的中國館展出。 了解更多 -- https://pacificasiamuseum.usc.edu/exhibitions/ 閱讀更多 -
李永庚
北京zapbeijing群展「以物為身」 2021年7月26日 自”行動”以來,有物介入的創作行為,自始至終難以與身體剝離開,它是行動物化的結果, 是身體意志的轉嫁,是參與的遺跡……物與身體以何種方式共處,並在某個場域發酵,使物最 終具有了異於自身的屬性? 藝術中關於身體的討論已經很久遠,但這次展覽仍希望能透過一條窄縫去窺探身體和物之間 的共處關係,也就是從物的角度來觀身。這些物顯示在與身體相遇時,(不是傳統意義的塑,而 是遇見)彼此滲透,在自然或周遭環境中作為身體的隱喻、肢體的延伸、行動的印記而顯露, 物具有了肉身的痕跡。 場域確定了身體的境遇,當作為身體的物在某處顯現時,它提示我們身處的世界,矛盾又重 疊:山頂的紅色石塊與混凝土殘跡;椅子下的陰涼與雨水注滿的方井;漂浮的衣物與墜落的樹葉;飛翔的垃圾袋與白色的波浪;內褲中柔軟的針線包與堅硬的鵝卵石;如皮膚伸展的房間與裸露 的鋼筋…… 李永庚躺在院子中的四把椅子下面,像藏在一座房屋或者是一座山的背陰處。四把椅子的陰 涼即是他周身的正午之需。陰影蓋在身上,椅子即為身,影子即為衣。衣物是身體最私密的場 域,也是身體的第二張皮膚,李永庚用衣物製作了很多表明身體關係的作品,這次展覽中那兩 條紅綠內褲中的凸起,是一位姑娘親手製作的針線包,情感傳遞再直接不過身體知覺。 了解更多 --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DkwMzU2OA 閱讀更多 -
林東鵬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2021 — 香港部屋《半步屋》 2021年7月22日 Half-Step House by Lam Tung Pang Echigo-Tsumari Art Triennale 2021, Commission Project for Hong Kong House Exhibition Period: 22 July...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DEINE KUNST」第五章 2021年7月16日 德國Städtische Galerie Wolfsburg誠邀柏林藝術家邁克爾• 穆勒來策劃長達兩年半的展覽「DEINE KUNST」。此展覽包含多章項目,並全面展示美術館的華麗收藏系列。在眾多系列中,邁克爾• 穆勒特意探索原創與複製品之緊密關係。對藝術家而言,複製品必須與原創掛鈎。兩者雖則有關連,卻帶著無比的差異。在Städtische Galerie Wolfsburg 展廳空間內,穆勒悉心地編排系列位置,與空間作互動,引導觀眾發掘嶄新的參考資訊,並深究原創品及複製品的意義。 「DEINE KUNST」第五章將於7月17日隆重開幕。 了解更多 -- https://www.staedtische-galerie-wolfsburg.de/ausstellungen/deine-kunst/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照見」,由王嘉驥策展 2021年7月13日 「照見」 策展人: 王嘉驥 地點:台北TAO Art Space 展覽日期:2021年7月13日至10月12日 雕塑家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曾經趁著黃昏入夜的時間,持燈引導藝評家葛賽爾(Paul Gsell, 1870-1947),在黑暗之中欣賞古希臘的維納斯雕像。透過幽微燈光的映照,雕塑家同步推移承載雕像的轉盤,讓藝評家的目光緊盯愛神像的軀體,照見細膩有致的凹凸變化。藉此,羅丹讓葛賽爾發現了古典時代藝術家再現的肉體之美。[1] 年少時期的吳季璁,仍在摸索創作的可能,亦曾借光自照。在黑暗中,他以手電筒替代畫筆,對著自己的臉部捕捉肖像,並將相機設定為長時間曝光(B快門),讓光跡同步顯影在底片上。沖印放大的影像,成為他最早期的《自畫像》(2004)系列。就此而論,「照見」不僅是吳季璁個人啟蒙與自我發現的隱喻,也是他用於創作的獨特手段。 在《自畫像》系列之前,他嘗試過以高速快門(1/8000秒)攝錄自家窗外所見的《雨景》(2002)。動態影像裡,跳動無歇的雨滴對照遠處看似凝止不動的淡水河地景,尤其是橫跨河面的關渡大橋,以及路面和週遭的樹林。介於高速運動和凝結靜止之間,則是橋上和路上川流不息的車潮。透過相機和攝影機,吳季璁一再地反轉並顛覆人類日常的視覺,以及對於現實的感知經驗。有意識地操作時間中的「剎那」,予以延遲放慢或激烈加速,吳季璁提供了另類的觀照現實之道。 「照見」也是佛典常見常用的語彙,指向開悟成佛的透徹與超脫。2021年5月,吳季璁在Tao Art Space發表個展,特別因應此一機構的經典雕刻收藏,選擇了五件別具美感與精神意涵的歷代佛像,包括:東魏至北齊(6世紀)的灰石貼金帶彩佛首像、北齊(6世紀)的灰石佛首像和菩薩立像、隋代(6-7世紀)灰石菩薩首像,以及宋代(10-13世紀)木雕阿難尊者立像等,作為文本,發展出一系列的錄像作品。借「照見」之名,除了反映策展人對於吳季璁過往以來的藝術觀察,也對應他此次以佛像為題的這些新作。 手電筒猶如光筆,藝術家對著佛像寫生;攝影機固定在旁,紀錄光束在空間中的移動,以及佛像在光跡下顯影的結果。錄製完成的動態影像,在後製的過程中,經由藝術家研發的數位程式,重新加以處理。針對每個影格(1秒30格),吳季璁為畫面的圖層設定明暗度的參數,令其逐層疊加。如此,電腦運算過後的錄像畫面,除了維持原來的時間線性,卻因為影格圖層的累加而強化,塑造出一種令人驚異的視覺效果,彷彿時間增加了物理性的厚度。 相同原理的錄像創作,吳季璁早在2003年已有嘗試。差異在於,那時還是數位運算方興未艾之時,他能擁有和取得的後製工具極為有限,只能運用手邊拮据的設備,逐格疊加圖層,完成了初階的《71格的自畫像》。將近20年後的今天,有了更先進的數位設備和程式協助拍攝與運算,藝術家延續並擴充早期還無法徹底實踐的觀念,如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早期的吳季璁多半憑藉自我摸索與實驗,完成不少直接以「自畫像」命名的作品。從認識自我到觀察現實,影像工具是他觸探現象真實性的核心媒介。思考影像及觀看的本質,他經常從懷疑和反詰的修辭開始,建立問題意識。懸疑中的弔詭幾乎是他影像作品不可或缺的美學特質。...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In Praise of Shadows - Navigating Between Thinking and Feeling」 2021年7月8日 'In Praise of Shadows - Navigating Between Thinking and Feeling' Featuring works by Gerhard Hoehme & Michael Müller Presented by... 閱讀更多 -
李永庚
北京朗空美術館群展「線性」 2021年7月7日 北京朗空美術館群展「線性」 展覽日期: 2021年7月7日至7月30日 策展人: 長風 「線性」群展將呈現李永庚的三件Do+系列作品。 了解更多 -- 閱讀更多 -
艾迪亞 • 米勒
Facebook Open Arts公共項目 2021年6月22日 Facebook Open Arts commissioned Adia Millett to create a site-specific artwork at its headquarter in Palo Alto, California, addressing the... 閱讀更多
-
「簾幕」後的女性主義講座
張爽 2021年6月15日 「簾幕」後的女性主義:胡尹萍、張爽、Chantal Akerman 李安琪主持(普通話) 日期: 2021年6月19日,星期六,下午 1:30 觀看對談: https://youtu.be/UaNAbq7Z0Ns 從Chantal Akerman在電影里探索自己和母系家族的猶太女性身份,到張爽通過混合媒介展露肉體的糾葛與意志的衝突,再到胡尹萍《小芳》項目里將善意的謊言轉化作母親在暮年獨立的催化劑,「簾幕」中展現出豐富的女性主義思考。是次座談將深入三位藝術家的展覽作品,並展開她們對女性主義的討論。出席藝術家:張爽,胡尹萍;特邀嘉賓梁嘉莉將介紹已故藝術家Chantal Akerman。由策展人李安琪主持。 了解更多 -- https://www.para-site.art/programme/%e3%80%8c%e7%b0%be%e5%b9%95%e3%80%8d%e9%80%b1%e6%9c%ab%e9%a6%ac%e6%8b%89%e6%9d%be/?lang=zh-hant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第26屆ROHKUNSTBAU當代藝術節 2021年6月7日 ROHKUNSTBAU XXVI “I am Nature – Of Vulnerability. Survival in the Risk Society” Exhibition Period: 5 June – 3 October...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拉近文化》專訪-策展人郭瑛 2021年5月30日 有線寬頻近日與策展人郭瑛進行了獨家專訪,探討台灣藝術家吳季璁在世界畫廊 個展「現」 中《皴法習作》及《氰山集》系列既 繁複又偶然的創作過程,從而反映本次的策展方針。此外,她更帶領觀眾注視吳氏其它藝術作品,包括裝置系列《水晶城市》。 完整專訪 -- ( 從 04:42' 至 11:49') http://cablenews.i-cable.com/ci/videopage/program/122574937 閱讀更多 -
「簾幕」策展人對談及展覽導賞
特別呈現張爽《0-視點》系列作品 2021年5月26日 Para Site 與上海外灘美術館呈現大型群展「簾幕」 策展人對談及展覽導賞 策展人對談 日期:2021年6月2日,星期三,香港時間下午6時 Zoom ID: 833 2636 6449 / Passcode: 219672 Para Site將舉辦「簾幕」展覽六名策展人的對談 —— 康喆明、Larys Frogier、何思穎、李安琪、曾明俊、徐天天。「簾幕」是Para Site與上海外灘美術館繼2019年「百物曲」後的再一次合作,展覽旨在破除當前人人習以為常的消費視覺文化現象。從日常家居的簾幕,到舞台佈景,再到電子屏幕,是次對談將圍繞展覽內眾多的脈絡展開。對談以英語進行。...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於香港世界畫廊發表全新鋁製底板《氰山集》作品 2021年5月20日 吳季璁 於香港世界畫廊發表全新鋁製底板《氰山集》作品 首次應用鋁製底板創作的《氰山集》系列作品將於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的世界畫廊展位首次發表。相較於之前使用的木製底板,鋁製底板獨特的金屬反光從氰版山水中透出,照應了傳統繪畫中「留白」的概念,為作品帶來了縱深感與更為豐富的意境。 閱讀更多 -
馮明秋
2021 年香港畫廊協會特別展覽 2021年5月18日 馮明秋的最新水墨作品將於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中的香港畫廊協會特別展位中展出。馮明秋於《無題》中通過墨水的濃淡,水與墨的關係探索時間與空間。從2021年5月19日至23日,觀眾可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1層1C展區大堂欣賞其作品。 馮明秋 《無題》,紙本水墨, 61 x 89 cm,2021年創作 圖錄 -- http://www.hk-aga.org/wp-content/uploads/2021/05/Fundraiser-Artwork-Catalogue_HKAGA-4.pdf 閱讀更多 -
王公懿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首席研究員焦天龍的專訪 2021年5月6日 藝術家專訪:王公懿與焦天龍博士 時間:5月23日,下午12至1時 地點:香港亞洲協劇院 網上直播:https://www.facebook.com/artcentralhk/videos/1436235406726287/ 藝術家 王公懿將接受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首席研究員焦天龍博士的專訪,分享她創作藝術的思維,過程及感受,以及對當代藝術發展的見解。 本專訪是 香港Art Central特別項目,並與香港 亞洲協會中心聯合舉辦。 此外,王公懿的最新作品亦會在2021年香港 巴塞爾藝術展世界畫廊 1D31展區 展出。香港 巴塞爾藝術展將於2021年5月19日至23日於香港會議展覽 中心舉行。 《 貞觀》 水墨、水彩、礦物顔料、粉彩、宣紙,... 閱讀更多 -
劉國松
美國UCLA亞太中心舉辦藝術家講座 2021年5月5日 從 現代主義角度探討-台灣社會及藝術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研究社年度研討會 日期: 2021年5月7至8日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將於2021年5月7至8日舉辦年度研討會。本次活動將於Zoom線上舉辦,並邀請到 中國當代水墨之父劉國松探討 現代文化足跡在 台灣社會及藝術的 影響。 研討會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藝術歷史系教授李慧漱,及華語語系比較文學及語言文化系史書美教授主持。藝術家講座會於5月7日, 太平洋夏令時間 下午5時6時播出。 研討會日程安排及登記網址-- https://international.ucla.edu/apc/event/14308 https://ucla.zoom.us/webinar/register/WN_KFb-DBbGSjqXW29CKZ2XNw 閱讀更多
-
李皓
深圳雅昌藝術中心呈獻「正墨」 2021年5月1日 「正墨」 藝術糧倉主辦,雅昌藝術中心聯合主辦 展覽日期: 2021年5月1日至6月1日 地點:雅昌藝術中心, 深圳,中國 展出藝術家: 朱一紅,老赫,陳九,海生,朱嵐,桑火堯,王鈞,姜吉安,王愛君,郝雲,郁濤,黑余,田衛,陶艾民,武一,于羊,李皓 策展人:夏可君 總策划: 張濤 藝術家李皓的兩幅《墨格》系列作品由漁線,銀箔及水本紙墨組成,現時可於深圳雅昌藝術中心群展 「正墨」觀看。 展覽期至2021年6月1日。 了解更多-- http://eavq3k.epub360.cn/v2/manage/book/byw2dz/?from=timeline 閱讀更多 -
張爽
Para Site與上海外灘美術館舉辦大型群展「簾幕」 2021年4月30日 Para Site與上海外灘美術館舉辦大型群展「簾幕」 展覽日期 :2021年5月15日之7月25日 地點:香港Para Site以及Soho House 展出藝術家: Chantal Akerman、Xyza Cruz Bacani、Leigh Bowery、車學慶、Felix Gonzalez-Torres、Cao Guimarães、何倩彤、胡尹萍、胡昀、Derek Jarman、李爽、林珉旭、Gustav Metzger、Ocean & Wavz、Jacolby Satterwhite、Daniel...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Obscura雜誌專訪吳季璁《時間、光線、試驗》 2021年4月30日 「我的創作充滿了無止境的實驗,每一步過程都在不斷探索其中的可能,也一直在失敗。 所謂『成功是偶然的,失敗是必然的』。」台灣的藝術家吳季璁 笑說。創作有時候更像一場實驗,不斷地嘗試、失敗再失敗;期待一次偶然,創作出「成功」的作品。吳季璁近年的作品《氰山集》系列,就是在繁複又偶然的創作過程中,與時間和光線搏鬥、磨合與交融,完成一場又一場的實驗。 現於世界畫廊(Galerie du Monde)展出的《現 Exposé》正是把吳季璁近年的實驗作品《氰山集》(Cyano-collage)向大眾呈現出來。2019年時,他在台北舉行的個人展覽《東橋西照Echo》也有展示《氰山集》系列,同樣是穿越詩意山水的概念,但展示方式卻是截然不同。《東橋西照Echo》把作品展示在一所有歷史感的殘舊大樓裡,部分畫作更是隨意地貼在石灰剝落的牆上或是放在檯的邊緣,任由它懸垂在地上。這次在方正、潔淨又優雅的畫廊裡展出,又是另一種體驗吳季璁作品的方式。「我們刻意地把一幅大型六聯屏作品放置於展場入口,令觀眾必須要繞過這作品才看到其他展品,如行山一樣,攀過一座山才看到其他的風景。我們希望觀眾能夠一層一層地發現和探索,如中國山水畫強調的『可行、可望、可游』;吳季聰塑造他作品中的風景時, 也是懷着這種精神。」展覽的策展人郭瑛說。她在佈展時意外地發現六聯屏的板子間透出了光束,若隱若現光線正是呼應著中式園林中的影壁,讓觀眾開門見山地看到仿若懸浮空中的作品,並擴闊了對空間的想像。 「無論我創作什麼媒材的作品,我的思考方式與投射的世界都是繪畫的、山水的。 只有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遊走,才能讓我更意識到其中改變的東西是什麽、共通的地方是什麼,而不變的又是什麼。」吳季璁說。從小喜歡繪畫的他,在大學時代開始嘗試各種媒材,但他始終鍾情於影像本身。今次展覽除了《氰山集》,也有較早期的《皺法習作》(Wrinkled Texture),這兩個系列都是源於吳季璁對數位攝影的不滿足。「數位攝影生成影像方式只有一種,也就是說當代彷彿只剩一種方法做攝影,於是我想回到攝影的本質去紀錄光線本身,讓材質與技術更開放,並結合不同紙張去實驗。因而回到更古典、時間性更強、更不可控的氰版。」他這次的實驗方式使用了古老的氰版攝影法,來創建紙上的紋理——把中國宣紙浸泡於塗布感光藥劑之中,透過直接曝曬於陽光下和過程中不斷調整重塑紙張的皺折,創造了美麗的質感與層次。陽光猛的時候,紙上會呈現深藍色,陰天時藍色會變得淺一點;深淺也會因曝曬的時間而有所不同。在反復的嘗試後,吳季璁挑選喜歡的部分,並放在捲軸上,成為《皺法習作》。《氰山集》則是在這基礎上加上拼貼及繪畫,把雲霧裡的群山峻嶺立體地呈現出來。這不但蘊含著中國傳統水墨畫裡的山水意境,還記錄了當下的時間、光影明暗和身體姿態的表達。 中國的山水畫表現的是情景合一,那麼吳季璁創作時又寄喻著怎樣的情感呢?「《皺法習作》和《氰山集》系列通過將筆墨置換為攝影,探索的是「山水」的可能性,在試圖拓張山水的邊界與想像空間。我們對於創作的每個環節都進行過無數次實驗,這個實驗的過程可能不太是感性與抒情的,而是在辯證地探索。」吳季璁說《氰山集》系列在今年之前都是控制性很強的作品,他一直追求技術上的極致,例如為了處理畫面中的留白與雲霧,在技法上將宣紙的纖維搓到極薄。即使技術已近乎極致,但他卻感到似乎失去了追求的意義。「近期比較大的突破在於創作狀態更為放鬆,更接近『自然而然』。除了構圖時讓氰版相紙自然地發展,也同時讓我的某些內在的東西自然地抒發出來,這與古人繪畫山水的狀態很相似。在創作《氰山集》時,我漸漸地把自己的意識放在他處,例如收聽廣播節目,讓手無意識地動作,越是這樣越能進入到一種類似冥想的狀態。 」吳季璁說創作這兩個系列時,他思考和追求的都是「形似」,像回應某幅經典的山水畫;但現在則進入了不那麼表象的思考,從而展開更多的可能性。「能夠將自己全然投射進入到一個『可觀、可居、可游』的想像空間,反而更契合水墨的內在精神。」 遊歷在眾多的作品之間,眼睛不禁停留在捲軸的《皺法習作》之上,近看時是一張擁有漸變色彩、皺摺了的紙張,遠看時卻浮現出山水的景象。加上以最經典用東方書畫形式去結合西方的氰版攝影技術,在現代的語境中延續傳統的美學。打開卷軸時更會有一種如走到大自然裡或行山時所感受到的柳暗花明,是對那未知景色的興奮和期待,難怪吳季璁也笑說他也是私心地偏愛捲軸的《皴法習作》呢。 完整文章 -- https://www.obscura-magazine.com/all/stories/art/wu-chi-tsung-expose/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信報專訪《當自然賦予藝術靈感》 2021年4月23日 香港信報《優雅生活》雜誌最近與台灣藝術家吳季璁進行了訪談,揭開《氰山集》背後既繁複又偶然的創作過程。其中,問到藝術家表達形式是否該一直推進,吳卻認為每個藝術家都不一樣。他直言,「我自己很著重材料學、技術研究、新的語言這些,一般當代藝術家很觀念,但我很傳統。我覺得藝術是很整體的,思考從材料、觀念到美術史的關係,才去會定位我的時代,我的位置,我的特殊性。」(《當自然賦予藝術靈感》2021 年4月23日 ) 現時,吳季璁的作品可於香港世界畫廊展覽「現」觀看。展覽由郭瑛策展 ,引領觀眾了解時間和光線之相搏鬥,磨合與交融的靜態作品。 展覽期至2021年6月13日。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困難的繪畫」 2021年4月21日 邁克爾 • 穆勒 的 個展「困難的繪畫」將於德國私人藝術收藏Wemhöner Collection的柏林新址展出,展覽空間是一個古老的十九世紀舞廳。由Philipp Bollmann策展,呈現穆勒的新系列大型抽象繪畫作品。展覽亦會附上一本由Distanz出版的圖錄,記錄了Larissa Kikol, Oliver Körner von Gustorf, Travis Jeppesen及Philipp Bollmann所撰寫的文字評論。展覽期為2021年4月30日至7月1日。 閱讀更多 -
盧彥鵬
「詩的顯影」 2021年4月20日 盧彥鵬的最新個展「詩的顯影」現於四川五月公園畫廊展出。透過迷人的風景攝影作品,縹緲的 視覺效果表達出藝術家於黑房沖曬技術的手法和領悟。展覽期為2021年4月20至6月20日。 閱讀更多 -
馮鍾睿
洛杉磯郡立美術館收藏 2021年4月19日 馮鍾睿的《 2018-6-28》 被納入洛杉磯郡立美術館館藏。身為中國當代抽象先鋒及五月畫會重要成員的馮鍾睿於九十年代初創出獨特的拼貼方式,將壓克力顏料塗在聚酯薄膜上,進行碾壓而隨機產生抽象的圖案,再將這些純粹的抽象元素轉移至畫布上進行第二次創作。 畫作中幾何圖形與無拘無束的佛教經文重疊,經文中的文字不像詩歌般帶有意境,超脫了具體聯想。馮鍾睿在近年的創作中逐步從一種意境成形的語言符號中脫出,超越以往對大自然的表象描述,繼續通過藝術去追尋和表達自己對時空存在的認知。 《 2018-6-28》 綜合媒材於 畫布上 二聯畫, 122 x 274.5 cm, 2018年創作 閱讀更多 -
胡安 • 烏斯雷
「Línea Dolca 2008 – 2018, Irrefrenable」 2021年4月17日 胡安 • 烏斯雷 於西班牙馬德里 的1Mira Madrid藝術空間的個展Línea Dolca 2008 – 2018, Irrefrenable 於2021年4月17日至6月12日展出。展覽由Mira Bernabeu策展,悉心挑選出烏斯雷一系列小型照片及繪畫作,帶領觀眾欣賞藝術家長達十年的創作足跡。當中,個展內的照片更是顯露胡安 • 烏斯雷的內心素材。照片獨有的抽象角度,構圖和裝裱都是反映藝術家對大自然及建築的創作靈感。 了解更多 -- https://www.1miramadrid.com/Folleto-n-6-Web-Juan-Usle-Linea-Dolca.pdf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我想的都是你」(All I Think About Is You) 2021年4月12日 「我想的都是你」 策展人: 邁克爾 • 穆勒 展覽期: 2021年4月30日 - 6月26日 地點: 柏林 KUNSTS Æ LE 德國概念藝術家邁克爾•穆勒的最新策展項目「我想的都是你」 將於2021年4月至6月在柏林KUNSTS Æ LE 舉辦展覽。展覽由非牟利藝術機構 KUNSTS... 閱讀更多 -
艾迪亞 • 米勒
抵制種族歧視《社區移動圖書館》項目 2021年4月5日 美國非牟利機構「Rise Up Against Racism」一直志在利用可持續資源來改變社區核心問題。由機構發起的《社區移動圖書館》項目帶動社區會眾探討如何抵制種族歧視。透過移動圖書館的免費書籍,機構盼望活動能夠激發不同年齡層的非裔美籍聲音,從而改變、認知及停止種族歧視。 機構也特意委任了多位非裔美籍藝術家參與項目。其中,艾迪亞 • 米勒所建造及繪畫的小圖書館位於加州核桃溪,一同帶動非裔美籍身分及力量來停止種族歧視。 RUAR與艾迪亞 • 米勒的訪談 -- https://ruar.org/blog/adia-millett 閱讀更多 -
2021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5月19日至23日 2021年4月2日 世界畫廊將參與2021年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 展會, 展出藝術家:馮鍾睿、Michael Müller(邁克爾•穆勒)、唐家偉、Juan Uslé(胡安•烏斯雷)、王公懿、吳季璁及張爽的代表作。敬請期待! 了解更多 -- https://www.artbasel.com/hong-kong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Tatler尚流》十大必看展覽推薦 2021年4月2日 世界畫廊欣然呈現吳季璁於香港的第二場個展「現」。策展人郭瑛將引領觀眾揭開《氰山集》背後既繁複又偶然的創作過程,探索吳季璁與時間和光線之相搏鬥、磨合與交融的靜態作品。對吳季璁而言,光是他創作中的催化劑,而時間則是他的暗房。他以「時光」為手段,探索東西方傳統技法和媒材的可能性,以當代的視角延續中國水墨的美學精神,創造出連接不同文化、過去和現在的獨特藝術語言。不論是畫作、裝置或影像,吳季璁的作品中都在演繹時間的流動性,從曝光到拼貼,它不是單純靜態的東西,而是記錄著動態與韻律。吳季璁借助攝影來思考與表達,對攝影、繪畫、山水、空間作出提問,無止境地尋找新的可能,在跨文化的語境中開發東西方藝術傳統新的火花。 閱讀全文 -- https://hk.asiatatler.com/life/hong-kong-art-exhibitions-april-2021 閱讀更多
-
劉國松
當代水墨大師與台灣電視台TVBS的訪談 2021年4月1日 五月畫會創辦人,又稱為當代水墨之父的 劉國松將於台灣電視台 TVBS節目「看板人物」暢談多年來的創作目的,以及展示他獨有的水墨創作手法。節目於2021年4月4日晚上8時於 TVBS 56 台首播。 訪談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sIumQ8meo8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林靖風專訪吳季璁《偶然與巧合的藝術》 2021年4月1日 若世界上所發生的事情,都只是一種偶然與巧合,人們所堅持的一切,會否也只是一段徒勞無功的過程?我們可能因為無法控制一些事情的發生,而感受到一刻的脆弱和無力感 —— 但就是當中一份偶然發現的驚喜,讓我們堅持自己的信念和執著。台灣多媒體藝術家吳季璁,在世界畫廊(Galerie du Monde)以「現」(Exposé)為主題,展出一系列採用了氰版攝影和宣紙的畫作。透過獨立策展人郭瑛重視空間劃分的策展風格,呈現出時光荏苒與物是人非之間的一刻旖旎景象。 宣紙與氰版藍曬法 在「現」的展覽中,共有 8 件同樣運用了氰版攝影手法的作品。其中以「氰山集」為題的畫作,在處理上增添了壓克力膠塗層,讓宣紙固定在畫布上。氰版藍曬法是一種傳統的顯影技術,透過製作負片、曝光及水洗的過程,進而產生化學作用,在紙張上顯現圖像和紋理。由於現今大多的紙張會以化學藥劑進行漂白,影響顯影效果,因此吳季璁在紙張的挑選上,以被譽為「紙壽千年」的宣紙進行創作。「氰山集」和「皴法習作」的創作靈感,都取材自中國水墨畫中的「皴法」概念,一種傳統以水墨勾勒山巒與石塊嶙峋質感的畫法。吳季璁反覆將宣紙摺疊與揉捏,使其形成獨特的紋理,再透過陽光與藥劑的化學反應,在紙張的纖維裡,交織出一種大自然與山水的意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 佇立在畫廊門口的「氰山集之九十四」,為吳季璁在 2021 年所創作的六聯屏作品,每一幅彷似懸在半空的畫作,都經過氰版藍曬的處理。根據策展人郭瑛在開幕當天對場地策劃的闡述,她希望是次展覽可以給予觀賞者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配合著場地的設計,展現出畫作當中涵蘊的層次。在走進了畫廊以後才驀然察覺,郭瑛特意保留了「氰山集之九十四」背面的原始面貌,無遺地展現吳季璁最真實的創作過程。她這一個策展決定,是為著大眾可以看到吳季璁更多創作背後的實驗和經歷,所以她亦在畫廊的角落,放置了不同藍曬效果的宣紙和創作手稿,讓觀賞者從藝術家的角度,逐步見證一件作品的誕生。 人心如白板 在拼湊附有皺褶的宣紙的過程中,吳季璁會在每一層的宣紙之間,加上一層白紙來呈現「留白」的效果,然後再塗上 5 至 6 層壓克力膠和保護漆來固定畫面。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在著作「人類理解論」中,曾提出「人心如白板」(Tabula... 閱讀更多 -
羅蘭德 • 畢爾曼
2021年「美學雜誌藝術獎」 2021年3月31日 世界畫廊欣然宣布德國概念藝術家羅蘭德•畢爾曼的最新項目 「2020」已候選為2021年「美學雜誌藝術獎」至一。 候選作品將於2021年5月27日至9月28日於英國York畫廊向公眾展出。此外, 作品會於書刊 《美學雜誌藝術獎 : 現在與未來》的實體及線上版登出 , 一同欣賞當代藝術家的嶄新傑作。 了解更多 -- https://www.aestheticamagazine.com/artprize 閱讀更多 -
香港藝術館全城藝術活動
張義、周綠雲、劉國松及鄭重賓 2021年3月19日 香港藝術館於2021年3月23日開展「我們的・藝術館」,一項覆蓋全港18區的公眾藝術活動。為期至2021年5月23日,100件藝術館珍藏品會於廣告版、電子屏幕、公共車輛及室外與室內場所展出,合共超過260個公共場所,使所有觀眾能夠在不同地方,以不同形式觀賞藏品。 其中,已故香港藝術家及雕塑家張義的鮮紅鑄紙版《銘》,周綠雲的水墨作品《仲夏》, 當代水墨大師劉國松的太空畫系列《動耶? 靜耶?》,以及鄭重賓的《界線2號》亦是展品之一。藉此,讓大眾了解藝術家多年來對中國文化及媒材的研究及領悟。 了解更多 -- https://www.artforeveryone.hk/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與策展人郭瑛網上對話 2021年3月18日 世界畫廊將舉行吳季璁於香港的第二場個展「現」。策展人郭瑛將引領觀眾揭開《氰山集》背後既繁複又偶然的創作過程,探索吳季璁與時間和光線之相搏鬥、磨合與交融的靜 態作品。對吳季璁而言,光是他創作中的催化劑,而時間則是他的暗房。他以「時光」為手段,探索東西方傳 統技法和媒材的可能性,以當代的視角延續中國水墨的美學精神,創造出連接不同文化、過去和現在的獨特藝 術語言。 展覽日期:2021 年 3 月 25 日至 6 月 13 日 開幕: 3 月 24 日(星期三)晚上 6... 閱讀更多 -
葉仁焜
台南大新美術館 2021年3月17日 香港世界畫廊欣然宣布台灣藝術家業仁焜榮獲2021年台南新藝獎。他的多媒體畫布作品包含新派水墨, 東方膠彩顏料及銀箔絲綢, 並於台南大新美術館的展覽《象形不會意》給予公眾觀賞。展覽期為2021年3月18日至4月19日。 了解更多 -- https://next-art.tainan.gov.tw/index.php?inter=star&category=3 https://www.tnam.museum/ 閱讀更多 -
艾迪亞 • 米勒
美國猶他藝術博物館 藝術家講座 2021年3月16日 美國猶他藝術博物館 群展《黑色折射:哈林工作室博物館》 藝術家講座 艾迪亞 • 米勒於2021年3月31日,紐約時間下午2時於網上與藝術家Maren Hassinger及Shinique Smith深入探討物料在多媒體作品中的意思、用處及來源。由於現今物料都是源自自然及工業的結合體,故此,藝術家有意展開關於物料的談論話題,追尋物質歷史典故及共同文化。 重溫講座 -- https://vimeo.com/531478857 閱讀更多 -
鄭重賓
亞洲協會 Asia Game Changer West 大獎 2021年3月15日 亞洲協會北加州中心的第三屆Asia Game Changer West獎目的表揚藝術家及機構對中式文化的堅定研究及創作,秉承亞洲協會對商業、教育及藝術文化的推動。當中,中國當代藝術家鄭重賓將獲此獎狀,表揚他對水墨及中方文化的積極研究。觀眾亦可於2021年4月至6月到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觀賞鄭重賓的全新繪畫及裝置作品。 了解更多: https://asiasociety.org/northern-california/events/2021-asia-game-changer-west-awards-virtual-gala https://exhibitions.asianart.org/exhibitions/zheng-chongbin-i-look-for-the-sky/ 閱讀更多
-
羅蘭德 • 畢爾曼
《倫敦眼》 2021年3月12日 德國概念藝術家羅蘭德.畢爾曼於Luce Arts and Religion 2021的線上群展呈現新作《倫敦眼》 悉心探討著名地標千禧之輪在新時代的表徵和意思。 過往一年,疫情及脫歐下的新世紀沖積著無比的擔憂和焦慮。 然而,像徵新世紀的倫敦眼卻無法轉移逆境,甚至把好運轉走。 故此,羅蘭德.畢爾曼捕足的倫敦眼不但顯示寶藍色來向英國國民保健署致敬,更要紀錄世界停頓一年多的時刻。 我們不禁會問,當巨論再次輪轉時,會否回轉至昔日的時光,還是已輪轉至嶄新的時代? 了解更多: https://www.luceartsandreligion.org/global-2021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水晶城市007》於澳洲白兔美術館展出 2021年3月6日 台灣藝術家吳季璁的《水晶城市007》現時可於LUMEN群展觀看。展覽地點為澳洲白兔美術館。 在這個數碼時代 , 手機、互聯網及軟件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三寶。 對吳季璁而言,我們仿彿在塑造一個全新的文化社會,逐漸居住在這個無形的世界。 水晶城市成為了數碼時代的縮影。 用膠盒所建立的大廈無處不在,並在光線中折射立體影子,其效果扭曲我們對城市的認知,突顯數碼社會的虛構。 《水晶城市007》 金屬軌道,燈光,LED,膠片 尺寸可變 2015 白兔美術館收藏系列 了解更多: https://whiterabbitcollection.org/ 閱讀更多 -
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
《WOMEN我們: From Her to Here》 2021年3月5日 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呈現《WOMEN我們》 (中文同音字包含兩重含義:「女性」或「我們」)系列群展的第三屆展覽,旨在探討女性主義、性別多樣化和性別平等。「我們」代表主體性與歸屬感 , 公開肯定我們對持久安全的實體與心理空間的迫切需求 , 以此滋養酷兒與女性主義創造力和文化的成長。 從女性情感到酷兒精神,第三屆的《WOMEN我們:From Her to Here》集結展示的藝術創作根植於非二元性別對立的經驗之中:一種意識、一個閾限空間和一股形成或被見證的力量之源。展期自2021年2月19日至8月28日。 在展覽之中以及之外是對酷兒及女性自由、培養和想像力於當地的或普遍性的表達。展覽關注亞裔離散視角,展出錄像及電影作品、混合媒介裝置、攝影、繪畫和出版物,它們來自灣區、台灣、香港、中國內陸等地的多元性別及性認同的藝術家的創作。 展出藝術家:Chen Han Sheng, Huang Meng Wen, Heesoo Kwon, Madeleine... 閱讀更多 -
陳育強
香港藝術館群展 :「多元視野—八、九〇年代香港藝術新象」 2021年3月4日 「多元視野—八、九〇年代香港藝術新象」 策展: 方敏兒 及梁美萍 籌備: 香港藝術館 展期: 2021年3月4日至2022年5月29日 地址: 香港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香港藝術館 香港藝術館於2021年舉行以「多元視野」為主題的展覽,邀請了多位八至九十年代活躍在香港藝術場的藝術家參展,藉此重溫當年香港當代藝術的新創意及轉型。 其中一位參展藝術家陳育強,被譽為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招牌教授。陳教授早年師承現代主義,得到美國留學教導下認識後現代主義,並成功將兩者結合,發展出具香港特色的「家事」美學概念。展覽將展出陳教授八十年代習得的書法作品,透過其「縱橫交錯」的創作方式,讓觀眾一窺其藝術轉變過程。 陳育強表示很高興這次能跟大家分享當年的回憶,並期望透過展覽, 討論實驗媒體與裝置藝術,讓更多本土藝術工作者提升對當年藝術風格轉變的了解。 了解更多 -- https://hk.art.museum/en/web/ma/exhibitions-and-events/new-horizons-ways-of-seeing-hong-kong-art-in-the-80s-and-90s.html 閱讀更多
-
Lam Tung Pang
"A day of two Suns" at the Asian Art Museum 2021年3月1日 'Memento: Jayashree Chakravarty and Lam Tung Pang' Curator: Abby Chen Venue: Hambrecht Contemporary Gallery, Asian Art Museum, San Francisco, United... 閱讀更多 -
秦風
米蘭群展「從天而降」 2021年3月1日 米蘭群展「從天而降」展示了六位中國藝術家對單一新穎物料Alcantara的靈感及領悟。 品牌和物料由義大利開創及研發,並是結合新舊時代的開端。 群展展露藝術家對物料的了解,並發掘品牌的潛在力,把傳統中國藝術技巧及當代嶄新物料合奏起來。 展覽包含秦風、曲磊磊、孫遜、 毛栗子、張春紅和王璜生的作品。 藝術家將Alcantara 的見解及創意融合到自己純熟及個人的藝術言語來表達物料的多元性 ,從而舒發個人觀點和感覺,創作出獨特的作品。 在眾多媒材中,書法是中國文化及藝術裡最崇高的表達樣式。 在群展中,書法再次成為世界的焦點。書法不單是智慧的開端,更是人類對話題及認知的啟蒙著。它讓人得以發聲,也是連貫昔日與今時的語言和歷史基楚。縱使機器及生產業發展飛黃騰達,但光彩也無法遮擋書法的影響力。同時,書法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文化遺產之一,足以證明書法的認受性。書法不僅是言語及寫作的方式之一,更是中國文化及文明的表徵。書法筆觸既溫柔又強硬,讓生態及萬物能夠從筆觸中自然流露。與此同時,每組字體既能表達各種意思及表徵。「無為」這概念的精髓也是貫注入書法之中。我們無需刻意作出行動, 行動本身也會發生。同樣,我們無需強行地促使事情的安排。自然定律會把一切呈現出來。 了解更多:https://www.palazzorealemilano.it/en/mostre/calligraphic-journey-through-alcantara/ 閱讀更多 -
農曆新年假期
2月11日至16日放假,17日重開! 2021年2月10日 恭賀新禧!身體健康! 世界畫廊將於2月11日至16日放假,將於2月17日重開! 閱讀更多 -
張爽
於美國帕羅奧圖的新展「內在景觀」 2021年2月5日 張爽「內在景觀」 地點:美國帕羅奧圖,Qualia Contemporary Art藝術空間 開幕日期:2021年2月13日 參加網上開幕: https://www.eventbrite.com/e/qualia-contemporary-art-exhibition-opening-night-tickets-139011269449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 2021年2月5日 吳季璁的《氰山集之二十四》被納入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藏。 吳季璁以「時光」為手段,探索東西方傳統技法和媒材的可能性,以當代的視角延續中國水墨的美學精神,創造出連接不同文化、過去和現在的獨特藝術語言。氰山集系列作品發想自水墨畫中的「皴法」概念。吳季璁以宣紙為媒介,運用古老的氰版攝影沖印技術藍曬法替代筆墨,將曝曬過後的紙張在畫布上拼貼成叢山萬嶺景象。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當代藝術部門主管陳暢更邀請吳季璁與她進行對話 ,探討其創作理念和實驗過程。 《氰山集之二十四》 氰版攝影、宣紙、亞克力膠,180 x 360 cm, 2018 閱讀更多 -
鄭重賓
與鄭重賓對話《我尋找天空》 2021年1月22日 The Asian Art Museum hosted a conversation with artist Zheng Chongbin, going behind the scene of his installation 'I Look...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DFUN雜誌專訪:堆疊轉換,一首影的空間詩 2021年1月15日 堆疊轉換 一首影的空間詩|藝術家 吳季璁 觀看他的作品,彷彿穿越山水、沈浸於一首首由光影譜寫而成的詩當中;平靜內斂,卻又耐人尋味。許多看似當代的手法之下,只要在細細探究過後,便會發覺其中蘊藏的東西方傳統美學能量;他便是如此擅長以帶有新意的藝術形式,重新為我們展現其獨樹一幟的新美學風格。 「光是我們能看到世界的基礎,影則是體現、隱喻物質和現象的存在。」-吳季璁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之後,到世界各地參與藝術駐村計畫的吳季璁,向來擅長發掘平凡物件的可能性,並從日常材料及生活現象出發進行創作;如今,他的作品涵蓋攝影、錄像、裝置、繪畫與舞台設計,持續以多種媒材讓人們得以從不同角度參與新媒體藝術的多變性。 對他而言,不預設媒材的使用類別,更能夠自由廣泛地跨越標籤進行實驗,讓每一件作品自然地發展到合適它的藝術形式,而這部分從他在創作媒材的使用脈絡中,便可略知一二。從小接受繪畫訓練的吳季璁,繪畫成為他早期最重要的藝術思考方式,後來因擔心技術性過強的訓練成為創作包袱,便改以「錄像」作為創作的主要媒介,持續為自身的藝術注入不同的能量與新意。 「繪畫、錄像、接著是(光影)裝置,再到攝影,可以說是從平面性的媒材,慢慢嘗試到動態的影像、時間性(Time-based)的媒體;當回到處理攝影的時候,反而讓我銜接回繪畫的思考方式,有點像是從新媒體的角度重新與繪畫、平面結合。」吳季璁補充說道。 多元媒材 創作不設限 吳季璁除了透過不同媒材的使用經驗,展開自身的藝術創作思維之外,常駐於不同國家城市也是讓他持續獲得靈感的方式之一。目前,他將臺北視為工作的主要製作基地,但他在德國柏林、越南胡志明市也都設有工作室;「柏林在過去二十年來一直是世界各地藝術家最聚集與活躍的地方,能夠接觸到各種文化藝術的養分,並且擁有相對合理低廉的物價,柏林工作室對我來說像是個Lab(實驗室),令我能夠專注去思考和嘗試新的東西。越南則是我目前最感興趣的新興藝術世界,我很期待觀察一個新的藝術社群如何慢慢成形。」 融合東西方傳統與現當代藝術的形式,再轉換出充滿詩意的想像空間,同樣也是吳季璁的藝術創作範疇。在2006年完成的裝置作品《灰塵》上,便是以東方特有的空間觀和宇宙觀,引領觀者以超越身體侷限的視角去理解、想像外在世界。 他於螢幕前方架設一台攝影機,讓其正對投影機鏡頭的光源,並對焦在空間中央,拍攝訊號傳回至投影機中時,便形成一個光線和電子訊號的現場即時循環。當投影機前的一腳架遮斷射入攝影機的光線時,在適當的位置和角度下,空間中的灰塵粒子將會反射投影機的光線;如同月亮反射太陽,以此帶領著觀者將視角放到灰塵的世界,看到另外一層宇宙。 沈浸式的光影環境體驗 空間在光影的堆疊之下,擁有了不同以往的生命力;同時,參與作品的方式也從觀看,而開始擴展至身體經驗。在與藝術家陳淑強一起合作的《極光邊境》作品中,吳季璁搭建了一面約30米長、10米寬的螢幕,在一個比籃球場還要大的廢棄火車維修廠房,使用維修廠房既有的物件與設備進行搭設,營造一處獨特的沈浸式光影環境體驗。 此次作品最大的挑戰是,場內每個物件都非常巨大、非常重,每次搬動一個東西幾乎都需要十幾個人合力,或是動用重型器械,光是火車馬達的線圈就超過一人高,重量也超過一噸;後來使用堆高機時,反而因為承載過重而翹起來,最後只好十幾個人坐在堆高機上壓住機身,才能搬動線圈。儘管過程艱辛,但對吳季璁而言依然是滿載而歸的體驗,「這樣的尺度感可以把日常熟悉的物件放大到遠大於身體的尺度,令光影本身變成沈浸式的環境,不僅對布展有很大挑戰,在想像上也有很強的刺激。」 影賦予的光之意義 儘管經常能在吳季璁的作品當中看見光與影的微妙關係、感受光影變幻所帶來的感官衝擊,然而,他卻認為自身的創作並不侷限於光影,「影像」才是他始終真正感興趣的部分。「藉由影像能最容易地去談論觀看這件事,並記錄下觀看的方式、視角;而在處理影像及思考觀看本質的過程中,很直接地會處理到光,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最後,當問到自身是如何看待光影時,他更以一段話精闢說道,「『光』與『影』的關係有點像『虛』與『實』的差異;光是虛的,而影賦予了它意義、符號和想像的空間。」 閱讀更多 -
艾迪亞 • 米勒
星島日報視頻專訪 2020年12月23日 Hong Kong's leading media Sing Tao Newspaper's ArtCan Magazine has interviewed Adia Millett on her first exhibition in Asia -... 閱讀更多
-
馮明秋
ARTPower專訪香港藝術家 2020年12月7日 Fung Ming Chip is a self-taught artist but also a writer and poet. His ongoing exploration on Chinese seal carving... 閱讀更多 -
「藝薈香港 — 由巴塞爾藝術展呈獻」
馮鍾睿和邁克爾•穆勒 2020年11月23日 Galerie du Monde will be presenting a curated showcase of two artists at Hong Kong Spotlight by Art Basel –... 閱讀更多 -
艾迪亞 • 米勒
與策展人Jacqueline Francis和郭瑛對話 2020年11月19日 Adia Millett's Asian debut 'A Matter of Time' will open at Galerie du Monde on November 19, 2020. As the... 閱讀更多 -
艾迪亞 • 米勒
柏克萊藝術中心《Act Like a Lady》特別項目 2020年11月12日 The Berkeley Art Center commissioned Adia Millett to work on a video project entitled “Act Like a Lady” as part... 閱讀更多
-
朱毅勇
四川美術學院 2020年10月28日 四川美術學院於2020年慶祝了校慶八十週年,並展出歷年來多位從川美畢業的藝術家作品,回顧學院的歷史足跡及輝煌成就。當中,川美 展示了著名中國藝術家朱毅勇於1981年的作品《山村小店》。油畫的筆觸和風格不但見證川美所培育及打造的藝術根基,更紀錄80年代素村的艱苦生活,與四川的豐盛生活作對比。 了解更多 -- https://www.scfai.edu.cn/english/ https://mp.weixin.qq.com/s/qwCeQuYqWGu60sIVCaB8nw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柏林展覽「Anton in a Bast Skirt」第二章 2020年10月12日 Michael Müller approaches his own work as a curator in the second iteration of his solo exhibition “Anton in a... 閱讀更多 -
Crystal Liu
San Francisco Arts Commission 2020年9月28日 Crystal Liu's triptych underground, 'stuck in between' is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City and County of San Francisco, currently... 閱讀更多 -
羅蘭德 • 畢爾曼
2020年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 2020年9月18日 Roland Biermann is featured in Photofairs Shanghai 2020's Exposure Award Digital Exhibition. Born in Bonn, 1962, is a German conceptual... 閱讀更多
-
胡安 • 福特
個展「The Beast and the Bestiary」 2020年9月6日 Australian hyperrealism artist Juan Ford will present a new exhibition in Melbourne from September 22 to October 24, 2020, featuring...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於2020年柏林藝術週呈現個展項目「Anton im Bastrock」與「Bikini on Mars」 2020年9月4日 For Gallery Weekend Berlin in September 2020, Berlin-based conceptual artist Michael Müller will present two parallel exhibitions 'Anton im Bastrock'... 閱讀更多 -
羅蘭德 • 畢爾曼
2020年立陶宛國際電影節 2020年9月1日 Roland Biermann is one of the finalists of the Virus competition as part of this year's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Symposium in... 閱讀更多 -
馮明秋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永久館藏 2020年8月31日 Galerie du Monde is delighted to announce that Hong Kong artist Fung Ming Chip's 3-part work 'Light Line Script' (2003)...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氰山集新作被納入UBS瑞銀藝術收藏 2020年8月28日 Galerie du Monde is delighted to annouce Wu Chi-Tsung's latest Cyano-Collage work, 'Cyano-Collage 078' has been acquired by the UBS... 閱讀更多 -
艾迪亞 • 米勒
克羅克藝術博物館永久館藏 2020年8月24日 艾迪亞 • 米勒 (Adia Millett) 的新作《Shelter》被納入克羅克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 《Shelter》丙烯、閃粉、木板,91.5 x 121.5 cm,2020年創作 米勒:「《Shelter》是於2020年1月,在我還沒深入了解Covid的情況下完成的。我在這作品中探索山水、抽象主義和刺縫的結合。畫面中帳篷形狀的組合反映人們的居所:去露營時的暫時性帳篷 vs 擁有永久住所的對比。」 世界畫廊將呈現米勒於亞洲的首個個展,敬請期待。 了解更多 -- https://www.crockerart.org/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時光 2020年8月6日 要有光。對於吳季璁而言,光是他創作中重要的催化劑,而時間則是他的暗房,令美徐徐浮現。1972年,英國錄像藝術家大衛霍爾(David Hall)提出「時基藝術」的概念,指需要經由時間才得以完整呈現的藝術形式,本義是與傳統的繪畫、雕塑等媒材相對照,強調作品在時間與空間維度的延展性。而在吳季璁的作品中,時間卻成為他主動混淆新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動態與靜態的手段。 《氰山集》系列、《皴法習作》系列、《長時間曝光的風景》等作品共通性地在創作中需要經歷長時間的曝光,令這些靜態作品從時間的積累中獲得了時間體量與內蘊的動勢。 在中文中代表較長一段時間的「時光」一詞由「時」與「光」結合而成,吳季璁與時間和光線之不可抗力相搏鬥、磨合與交融的漫長時光是其作品的重要內核。吳季璁的作品往往選擇最樸素的技法與最日常的媒材,把精力放在對於時間與光線的反復玩味與摸索上,令作品在這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呈現出於原材料相異、更具想象空間的樣貌。 《氰山集》系列作為吳季璁目前發展最充分的系列之一,需要儲備大量曬過的氰版相紙以供讀紙與拼貼。在光線的催化下,塗佈藥劑的宣紙上的平凡褶皺逐漸超脱物理性的范畴,而獲得了與歷來文人山水畫相通的精神屬性。其後,藝術家用類似於閱讀的方式去觀察曝曬過的紙張上呈現的紋理,從中挑選適合作品使用的紙張。為了這近乎百里挑一的「決定性瞬間」,處理、曝曬、儲存紙張成為了工作室每天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相對而言,《小品》系列、《煙林圖》系列、《灰塵》等相對更符合「時基藝術」定義的作品則又以靜態的、發呆般的視角去凝視對象,是吳季璁對「時光」的反向思考。儘管作品時長拉到十分鐘左右,影片傳遞的視覺信息卻相對單一的,像是把一幀靜態圖像拉伸放入時間軸中。正是這樣的看似無意義的凝視與近乎浪費的時幅向觀者透露了藝術家對於鏡頭前的對象如醉如癡的眷戀之情。 閱讀更多 -
艾迪亞 • 米勒
藝術家講座:種族和身份認同 2020年8月4日 於2019年的FOG Fair上,藝術史學者、作者及策展人Jacqueline Francis與兩位藝術家Adia Millett和Cheryl Derricotte以笛洋美術館 (de Young Museum)的展覽「Soul of a Nation」為起點,探討種族和身份認同在藝術創作中的意義。 在YouTube上觀看講座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Ctuae685t8 de Young Museum 展覽 「Soul of... 閱讀更多
-
胡安 • 福特
澳洲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 2020年8月3日 澳洲超寫實藝術家胡安•福特(Juan Ford)受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邀請,參與其網上教育項目,和觀眾分享其創作的過程。福特在美術館中親身為觀眾示範素描繪畫著名德國雕塑家Joseph Uphues之青銅作品An Archer 。 觀看影片 -- https://www.ngv.vic.gov.au/multimedia/drop-by-drawing-with-juan-ford-an-archer/ 閱讀更多 -
艾迪亞 • 米勒
加州非裔美國人博物館永久館藏 2020年7月29日 艾迪亞 • 米勒的作品《Blind Premonition (bed) 》被納入加州亞非裔美國人博物館(California African American Museum)的永久館藏。此作品正在博物館舉行的群展「Sanctuary」中展出,展期至2020年9月6日。 了解更多 -- https://caamuseum.org/exhibitions/2020/sanctuary-recent-acquisitions-to-the-permanent-collection https://youtu.be/n4MJG94BRqc 閱讀更多 -
張爽
中國當代藝術研究刊物:典藏 YISHU 2020年7月16日 張爽:具有表現力的身體 Betti-Sue Hertz** 審視身體,同時也是在審視呼吸和言語。書寫自我。 你的身體必須得到聆聽。唯有此時,無意識的龐大資源才能夠涌現出來。 - 埃萊娜·西蘇(Hélène Cixous) 出生於中國的舊金山藝術家張爽在其最近的作品中將創作過程視為女權主義意識的行為。她以極具創造性的作品展示出一次私密的個體身體體驗與情感邂逅,是一次對女性(及男性)身體表現的探索。作品通過多種織物,線,金屬與顏料的使用來表現身體,肌肉、脂肪和皮膚。以繪畫、雕塑和裝置的多種形式促成視覺與觸覺間的張力將觀眾帶入了創作的動感與心理體驗的過程之中。 張爽對材料的選擇和使用將她與過去數十年間了解到的諸多女藝術家聯繫起來。她們最關心的問題是身體及其必然性。誠然,若說這是過去半個世紀時代精神的核心所在也毫不夸張。例如 Louise Bourgeois、Lee Bontecou、Yayoi Kusama、Sonia Gomes、Shinique Smith 和 Kaari Upson 的繪畫和雕塑作品,這些藝術家們都將紡織工藝和應用藝術重塑成女權主義批判式的語言。張爽亦是如此,將與女性工作相關且質地朴素的材料... 閱讀更多 -
艾迪亞 • 米勒
與MOAD一起探访艾迪亞 • 米勒的工作室 2020年7月6日 探访艾迪亞 • 米勒的工作室。 工作室導覽視頻: https://www.facebook.com/moadsanfrancisco/videos/270130640747995/ 來自加州洛杉磯的艾迪亞 • 米勒 (Adia Millett) 畢業 於加州藝術學院的碩士。2001年,她移居紐約,並參加著名的惠特尼博物館獨立 研究計劃 ,其後更參加了美國哈林區Studio 美術館藝術家進駐計劃。米勒的作品在多個群展中脫穎而出,其中包括在紐約 長島市 PS1上廣受好評的「Greater New York」群展以及在哈林區Studio 美術館「Freestyle」群展。艾迪亞... 閱讀更多
-
鄭重賓
亞洲藝術博物館 2020年6月15日 'Beyond Confinement' : An Interview with Zheng Chongbin (The Daily Californian) Asian Art Museum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yNxPQCq2jo Zheng Chongbin is an... 閱讀更多 -
艾迪亞 • 米勒
推出《Faultline》限量拼圖,支持反種族歧視運動 2020年6月11日 推出《Faultline》限量拼圖,支持 反種族歧視運動 居住於奧克蘭的藝術家艾迪亞 • 米勒為了 支援反種族歧視以及支持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她以畫作《Faultline》為基礎, 開發了一套限量拼圖。拼圖的大小是 48 x 48 cm (19” x 19”),限量發行500套,每套售價100美元,所有收入將會捐給反對種族歧視組織 Color of Change。 如果您對這套拼圖感興趣,請關注艾迪亞...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DEINE KUNST 」第四章 2020年5月15日 展覽日期:2020年5月16日到8月9日 受到德國狼堡的Städtische Galerie邀請,柏林藝術家邁克爾·穆勒 (Micheal Müller) 將會策劃一檔展示館藏作品的實驗性展覽。 這個名為「DEINE KUNST」 –第四篇章 – 「Informel, das / Stil, der - Das Schweigen der Bilder... 閱讀更多 -
劉國松
太空畫系列在Para Site群展「一園六季」中展出 2020年5月14日 劉國松的《環中B》(1973年創作)於香港首屈一指的非牟利的獨立藝術機構Para Site的群展「一園六季」中展出。「一園六季」在香港鰂魚涌 的藝術空間及上環的Soho House同時展出,展期為2020年5月16日至8月30日。 劉國松被公認為是現代水墨之父,50年代,他在台灣成立五月畫會,發起了台灣現代藝術運動。50年代末期,劉國松開始進行中西合璧的材料實驗,嘗試融合油畫與水墨的趣味與意境。他在繪畫中充滿獨特的個人趣味與探索,透過對畫紙、風格、顔料的混合與創新運用,不斷創造連接不同宇宙觀的繪畫作品。1972至1992年,劉國松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主任,他的繪畫理念亦深刻影響著香港畫壇。這副創作於1973年的作品為他太空畫系列中的一幅,其創作靈感來自1969年美國阿波羅17號太空船前一年所拍攝的一幅題爲《藍大理石》的地球相片。劉國松的作品為人類意象中的地球與現實於太空觀測 到的地球間的一次碰撞。 以上介紹來自Para Site展覽冊子,詳情請參閱:http://www.para-site.art/exhibitions/garden-of-six-seasons/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