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家偉
線上研討會 - 香港大學及柏克萊大學藝術博物館 2022年5月16日 Online Panel Discussion 'Wesley Tongson: Home and Away' Date: 20 May, 9:30 Hong Kong Time / 19 May, 18:30 Pacific... 閱讀更多 -
"How galleries overcame the challenges of the pandemic era" by Aaina Bhargava
訪問畫廊總監楊永金 2022年5月9日 Ahead of Art Basel Hong Kong 2022, journalist Aaina Bhargava speaks to Galerie du Monde's director Kelvin Yang on the... 閱讀更多 -
胡安 • 福特
澳洲Wynne繪畫獎2022 2022年5月7日 Wynne Prize 2022 Venue: 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Australia Exhibition Period: 14 May – 28 August 2022... 閱讀更多 -
林東鵬
香港藝術館 2022年5月4日 九十年代的藝術學習,兼談「陳式美學」 講者︰陳育強、林東鵬、周俊輝、白雙全 策展人︰方敏兒 地點︰香港藝術館地庫演講廳 日期:2022年5月25日(星期六)下午 2:00 – 6:00 「多元視野—八、九〇年代香港藝術新象」策展人方敏兒將於五月在香港藝術館主持一系列藝術講座,作為展覽之延伸活動,旨在帶起公眾對香港文化及藝術歷史的興趣,並促進藝術界之間的多元討論。 藝術家林東鵬將於5月25日參與與藝術家陳育強的現場對談『九十年代的藝術學習,兼談「陳式美學」』,同場包括藝術家周俊輝和白雙全,三人同為陳育強的門生,將分享他們於90 年代在香港學習實驗媒體與概念藝術的經驗。 了解更多 -- https://hk.art.museum/documents/12849408/27997082/WoS_ArtTalkSeries_details_2.pdf?fbclid=IwAR392jqHwx-C_wTe7UsUoLfYHDajE8oeGcR9w_3Pgm03ptEKFzdgtBOYNMw 閱讀更多
-
Cathy Lu
SFMOMA - Society for the Encouragement of Contemporary Art Award 2022年5月3日 Congratulations to our artist Cathy Lu on receiving the Society for the Encouragement of Contemporary Art Award (SECA) 2022! The...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越南群展「Illuminated Curiosities」 2022年5月3日 「Illuminated Curiosities」 Nguyen 藝術基金會(NAF)與 Lan Tinh基金會合辦 地點︰越南胡志明市EMASI Nam Long及 EMASI Van Phuc 展覽時間︰2022年5月5日至12月 由Nguyen 藝術基金會(NAF)與 Lan Tinh基金會主辦的「Illuminated Curiosities」群展將呈現吳季璁的作品《氰山集之五十一》(2018)。展覽旨在展示 在藝術創作與實踐走向多樣化、研究導向與跨學科的時代背景下,藝術與科學產生的獨特交集與碰撞。 Nguyen... 閱讀更多 -
羅蘭德 • 畢爾曼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t Cape Cod Museum of Art 2022年5月3日 All The World's A Stage Venue: Cape Cod Museum of Art, United States Exhibition Period: 11 May - 24 July... 閱讀更多 -
劉國松
開拓當代水墨之路:劉國松藝術文獻展 1940s-1980s 2022年4月15日 開拓當代水墨之路:劉國松藝術文獻展 1940s-1980s 地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館德群畫廊 展覽時間︰2022年4月16日至5月11日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館德群畫廊將呈現劉國松的個展「開拓當代水墨之路:劉國松藝術文獻展 1940s-1980s」,作為師大美術系講座教授劉國松九秩大壽的慶賀活動,是次展覽將展示劉氏從1940至1980年珍貴創作與手稿文獻, 回顧他在輝煌歲月所留下的斑斑事蹟,鮮明地呈現一位身兼藝術家、評論家及教育家的一代宗師典範。 了解更多及圖片來源 -- https://artemperor.tw/focus/4727 https://pr.ntnu.edu.tw/ntnunews/index.php?mode=data&id=20733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邁克爾 • 穆勒個展展評,作者萬豐 2022年4月8日 獨立策展人、作家、「島聚 」編輯萬豐在香港當代藝術線上平台「島聚 」刊登了一篇展評, 介紹及推介德國藝術家邁克爾 • 穆勒(Michael Müller)的個展「自我認知的三重路徑 - 第四章:如是我行」。展覽將展出至2022年4月9日。 閱讀完整展評 虛擬導覽 -- 第一章:見微知著 第二章:觀雲識天 第四章:如是我行 閱讀更多 -
艾迪亞 • 米勒
展覽及線上研討會 - Kalamazoo Institute of Arts 2022年4月7日 Unveiling American Genius 日期︰2022年3月1日至12月31日 地點︰美國密西根卡拉馬祖Kalamazoo Institute of Arts 線上研討會 「 The Future of American Art 」 時間︰2022年4月23日 北美東部時間14:15 - 15:30... 閱讀更多 -
艾迪亞 • 米勒
Juror for the Artist Members Biennial for the San Jose Museum of Quits & Textiles 2022年4月1日 Adia Millett will jury Radical Regeneration: 3rd Artist Members Biennial for the San Jose Museum of Quits & Textiles in... 閱讀更多 -
劉慶倫
馬來西亞藝術博覽會 2022年3月30日 「 劉慶倫學術與教育公益個展」 地點︰馬來西亞吉隆坡GMBB 展覽時間︰2022年4月8日至4月10日 由「2022馬來西亞藝術博覽會」主辦的展覽「劉慶倫學術與教育公益個展」將呈現劉慶倫的《臨界》及《石頭記》系列共五件作品,其作品呈現超越空間和時間的對話。 精選作品︰ 《在影追逐光的地方,在夏雨來臨的時節,駐足等待觀望的,是我的喜悅 — 與泰戈爾《吉檀迦利》對話》 (2018) 紙本水墨設色, 50 x 70 cm 《陰影之處,即光明所在 — 與雨果句對話》 (2018) 紙本水墨設色,50... 閱讀更多
-
Wu Chi-Tsung
"Empire of Water" at The Church 2022年3月27日 Empire of Water Curators: Eric Fischl, Sara Cochran Venue: The Church, New York, United States Exhibition Period: 27 March –... 閱讀更多 -
唐家偉
《藝源》展覽評論 —「靈山︰唐家偉的藝術」 2022年3月25日 《藝源》刊登了一篇展覽評論,介紹香港藝術家唐家偉在柏克萊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個展「靈山︰唐家偉的藝術 」,由亞洲藝術部的資深策展人Julia White策展。評論概括唐氏不同階段藝術創作的標誌性作品,以及美術館館藏的中國書畫作品經典,了解歷代國畫大師對唐氏創作的影響。展覽將於美國柏克萊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至2022年6月12日。 閱讀完整展評 《藝源》是一本香港的雙語藝術季刊,關注本地的藝術現場情況和在地藝術家於各地的實踐。每期內容都涵蓋採訪、評論和與藝術家合作的文章; 及香港畫廊的展覽列表。 了解更多 -- https://artomity.art/2022/03/25/wesley-tongson-%E5%94%90%E5%AE%B6%E5%81%89/ 閱讀更多 -
Michael Müller
與邁克爾•穆勒及郭瑛對話,李安琪主持 2022年3月17日 「 與 邁克爾•穆勒及 郭瑛對話 」 日期:2022年3月23日香港時間下午7:30 主持︰李安琪 完整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St-xFVZW_I 世界畫廊將於2022年3月23日香港時間下午7:30在舉辦線上講座「與邁克爾•穆勒及郭瑛對話」,討論主題圍繞德國藝術家邁克爾•穆勒的大型個展「自我認知的三重路徑」。 「自我認知的三重路徑」為穆勒的自我發現之旅,探討人類該如何認知和擁抱變化,創造自我。 第一章「見微知著 」,穆勒道出他在九十年代前往喜馬拉雅山尋覓其亞洲血統、文化和信仰根源的心路歷程。他深信人必須認識並瞭解自己的文化傳承,方可塑造獨立的思維架構,形成屬於自己的信念體系。 第二章「觀雲識天 」,穆勒透過旅途上遇到的事件及出現的夢境,探索當下的感受和準確的回憶,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以及面對變幻無常的事物,人該如何活出自我。 最終章「如是我行 」,穆勒通過自省和自我暴露,以個人的經歷闡述「生命是流動的」(Life is Flux)、「白板」認知論(Tabula rasa)、及座右銘「自己動手做」(Do... 閱讀更多 -
劉國松
尼泊爾「加德滿都三年展2077」 2022年3月15日 「加德滿都三年展 2077 」 策展人︰Sheelasha Rajbhandari、Hit Man Gurung、Cosmin Costinas 地點︰尼泊爾帕坦Bahadur Shah Baithak 展覽時間︰2022年2月11日至3月31日 於尼泊爾舉辦的「加德滿都三年展2077」將呈現劉國松的標誌性作品《The Ring B》。此展覽展出多元化的製圖(地圖藝術)藝術作品,內容涵概宇宙、潛意識、文學、抽象,並聯繫起根源、血源關係、自由和探索等主題。 精選作品︰ 劉國松 The Ring B... 閱讀更多
-
羅蘭德 • 畢爾曼
限定攝影作品為烏克蘭籌款 2022年3月15日 藝術家羅蘭德 • 畢爾曼( Roland Biermann )以其最新攝 影 作品「 Ophelia Study P2 」 (2022) 為 Ukraine Support Pledge 進行籌款。 精選作品︰ 羅蘭德•畢爾曼(Roland...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邁克爾 • 穆勒個展展評,作者林靖風 2022年3月11日 藝術評論家林靖風在其Etnet DIVA的專欄「夢囈之上 」刊登了一篇展評, 介紹及推介德國藝術家邁克爾 • 穆勒(Michael Müller)的個展「自我認知的三重路徑 - 第四章:如是我行」。展覽將展出至2022年4月9日。 閱讀完整展評 虛擬導覽 -- 第一章:見微知著 第二章:觀雲識天 第四章:如是我行 關於作者林靖風: 於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修畢藝術理論及哲學系研究碩士學位,曾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及多個香港與台灣藝術展覧展出多媒體(雕塑、插畫、設計及攝影)作品、亦同時獲得相關藝術與設計奬項。以二十歲之齡在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北屋藝廊舉辦首個個人展覧,於2018年出版首本個人小說《憂鬱藏紅首部曲:艾塔》及於2019年獲TEDx Royal Central London邀請進行以存在主義為主題的大型公開演講。...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自我認知的三重路徑–第四章︰如是我行」展覽報導 2022年3月9日 德國藝術家邁克爾·穆勒的大型個展「自我認知的三重路徑–第四章︰如是我行 」現已開幕,展覽將舉行至2022年4月9日。下列為有關是次展覽的報導: Cobo Social Vogue HK 敬請期待更多展覽報導 ! 閱讀更多 -
唐家偉
展覽評論,作者Julia White 2022年3月1日 《Asian Art Newspaper》刊登了一篇展覽評論(作者Julia White),介紹香港藝術家唐家偉在柏克萊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個展「靈山︰唐家偉的藝術」,由亞洲藝術部的資深策展人Julia White策展。評論概括唐氏不同階段藝術創作的標誌性作品,以及美術館館藏的中國書畫作品經典,深入了解歷代國畫大師對唐氏創作的影響,並介紹唐氏生平,闡述其在水墨畫創作上的突破和超越。 (月刊《Asian Art Newspaper》,2022年3月期刊, 第9頁) 閱讀完整評論 關於作者Julia White: Julia White 曾在柏克萊大學藝術博物館擔任亞洲藝術部資深策展人15 年。她在柏克萊大學藝術博物館策劃的最後一個展覽「靈山︰唐家偉的藝術」,展示了香港藝術家唐家偉的作品及國畫大師對其繪畫創作的影響。 關於月刊《Asian Art Newspaper》: 創刊於... 閱讀更多
-
鄭重賓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講座 2022年2月24日 「Zheng Chongbin’s Vision of Ink: From 1980s Reforming China to the Global Digital (Art) World」 講者︰Dr. Alina Sinelnyk 主持︰Dr. Florian... 閱讀更多 -
唐家偉
美國《The Daily Californian》報導唐家偉個展「靈山」 2022年2月19日 《The Daily Californian》刊登了一篇報導,重點推介香港藝術家唐家偉的個展「 靈山︰唐家偉的藝術 」,用文字帶領讀者遊覽整個展覽場館和唐氏的精選作品,解說其繪畫技巧、靈感來源、與國畫大師之間的對話,以及唐氏抽象呈現傳統水墨畫的創作突破和超越。 展覽由亞洲藝術部的資深策展人Julia White策展,現正於美國柏克萊大學藝術博物館展出至2022年6月12日。 關於《The Daily Californian》: 《The Daily Californian》是柏克萊加州大學和柏克萊社區的一份由學生自主運營的報紙。 了解更多 -- https://www.dailycal.org/2022/02/17/wesley-tongsons-spiritual-mountains-melds-tradition-abstraction-at-bampfa/ 閱讀更多 -
胡安 • 福特
澳大利亞美術館群展「Call and response」 2022年2月16日 「 Call and response」 策展人︰ Louise Tegart 地點︰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巴拉瑞特美術館 展覽時間︰2022 年2 月22 日至5 月8 日 巴拉瑞特美術館舉辦的「Call and response 」群展將呈現藝術家胡安 • 福特(Juan... 閱讀更多 -
林東鵬
尼泊爾「加德滿都三年展2077」 2022年2月11日 「加德滿都三年展2077」 策展人︰Sheelasha Rajbhandari、Hit Man Gurung、Cosmin Costinas 地點︰尼泊爾帕坦帕坦博物館、Bahadur Shah Baithak、尼泊爾藝術委員會、塔拉貢博物館及悉達多美術館 於尼泊爾舉辦的「加德滿都三年展2077」將呈現林東鵬的作品《Forming the Landscape》。 精選作品︰ 林東鵬 Forming the Landscape (2018) 炭筆、水墨、丙烯、比例模型板本 畫作:60... 閱讀更多
-
張爽
美國畫廊群展「The Indivisible Spectrum」 2022年2月8日 「The Indivisible Spectrum」 策展人︰JoAnne McFarland,Perri Neri,Kristin Osterberg 地點︰美國紐約The Painting Center畫廊 展覽時間︰2022年2月1日至2月26日 The Painting Center畫廊舉辦的「The Indivisible Spectrum」群展將呈現張爽的2018年「Thing Fall Apart」系列混合媒體作品。此群展展出一系列運用不同顏色、形狀、尺寸和媒介創作的藝術作品,探討可見光譜於藝術家創作過程中的重要性。 The Painting...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小品之十四 - 黃梅》被納入瑞銀藝術收藏 2022年1月27日 吳季璁的一件小品錄影作品被納入瑞銀藝術收藏,正展出於美國紐約市瑞銀集團UBS Art Gallery的「Reimagining: New Perspectives」群展,展覽由2022年1月27日舉行至5月30日。 精選作品︰ 吳季璁 小品之十四 - 黃梅 (2020) 單頻道錄影,1920 x 1080 FullHD Mpeg2 時長﹕00:06:56 Edition of 5...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邁克爾 • 穆勒個展展評,作者Sanghee Kim 2022年1月25日 虛擬展覽藝術平台Eazel刊登了一篇展評,介紹德國藝術家邁克爾·穆勒於香港世界畫廊舉辦的大型個展「自我認知的三重路徑」,展覽分三個章節連續呈現,呈現穆勒的過去三十年的自我發現之旅。 閱讀完整展評 -- https://eazel.net/magazine/139 虛擬導覽 -- 第一章:見微知著 第二章:觀雲識天 「第四章:如是我行」將於二月舉行,敬請期待! 閱讀更多 -
唐家偉
「靈山︰唐家偉的藝術」展覽評論 2022年1月22日 唐家偉個展「靈山︰唐家偉的藝術」現已於美國柏克萊大學藝術博物館盛大開幕,展覽將舉行至2022年6月12日。下列為有關是次展覽的評論。 展覽評論 :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ainting by Julia White Wesley Tongson's Transcendence in Ink Painting by... 閱讀更多
-
Cathy Lu
美國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烏托花園」 2022年1月20日 鮮銳2022:烏托花園 展覽地點:美國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 展期:即日至2022年1月20日至12月17日 美國舊金山文化中心為陶瓷藝術家Cathy Lu舉行個展,名為「鮮銳2022:烏托花園」。由創世女神女媧之手,至淺澤愛子的婆娑淚眼,「烏托花園」為探索移民在美國尋夢與存在於反烏托邦狀態間的掙扎,創造了一個和解的空間。被視為永久的「外人」,「模範少數族裔」等刻板印象,他們顯而易見的存在卻常被大眾忽視。此展覽借鑒兩大造園神話「仙桃園」和「伊甸園」,通過一系列全新的大型陶瓷裝置,將舊金山文化中心的畫廊空間變為室內雕塑花園。 了解更多 -- https://www.cccsf.us/post/xianrui-2022-interior-garden 圖片來源:藝術家及舊金山文化中心 閱讀更多 -
馮鍾睿
美國三藩市藝術委員會收藏 2022年1月7日 藝術團體「五月畫會」創辦人之一馮鍾睿的繪畫作品《2018-8-6》作為美國三藩市藝術委員會永久藝術藏品,現正展出於舊金山國際機場。 關於三藩市藝術委員會︰ 三藩市藝術委員會(SFAC)是成立於1932年的市政機關,致力倡導將藝術融入日常生活的城市機構。 了解更多 - - https://www.sfartscommission.org/ 閱讀更多 -
唐家偉
香港駐三藩市經濟貿易辦事處重點推介展覽「靈山」 2022年1月5日 香港駐三藩市經濟貿易辦事處重點推介香港藝術家唐家偉即將舉行的個展。柏克萊大學藝術博物館將於2022年1月12日至6月12日呈現「靈山︰唐家偉的藝術」,由亞洲藝術部的資深策展人Julia White策展,屆時會展出其十一件繪畫作品,以及美術館館藏的中國書畫作品經典,展示藝術天才唐家偉與國畫大師之間的對話。 了解更多 -- https://www.hketousa.gov.hk/arts-cultural/wesley-tongson.html 閱讀更多 -
唐家偉
學術論文,作者Dr. Rosaline Kyo 2021年12月30日 《Orientations》刊登了一篇專題報導,介紹已故香港藝術家唐家偉即將在柏克萊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個展「靈山︰唐家偉的藝術」, 由亞洲藝術部的資深策展人Julia White策展。展覽將展出一系列唐家偉的標誌性作品,涵蓋他不同階段的藝術創作。 此外,亦會展出由策展人挑選的美術館館藏的中國書畫作品經典,展示藝術天才唐家偉與國畫大師之間的對話,以及唐家偉在水墨畫創作上的突破和超越。 (《Orientations》雜誌,2022年1月/2月期刊,69–77頁) 關於作者 Dr. Rosaline Kyo Dr. Rosaline Kyo是美國戴維森學院藝術與中國研究助理教授。她的研究項目及教學興趣包括藝術與政治的聯繫;漢藏跨文化交流;群體之間的創作過程;以及少數民族和女性在中國視覺文化中的呈現。2017 年,她於柏克萊大學藝術博物館擔任Andrew W. Mellon博士後策展研究員,任職期間她策劃了「Master Traces」及「Transcultural Visions and Boundless: Transformations... 閱讀更多
-
艾迪亞 • 米勒
藝術家合作項目「Emergence」 2021年12月28日 美國藝術家艾迪亞 • 米勒(Adia Millett)和 Alex Asher Daniel 聯乘合作新系列畫作,靈感源於他們多年的藝術實踐和心路歷程。2021 年年初,他們兩個人開始圍繞他們的藝術創作過程進行深入對話,內容涉及人際關係、多維空間、以及對「我們是誰?」的探索。 兩位藝術家籍「Emergence」向人類的多元化和包容性致敬。2022 年 1 月,洛杉磯的KP Projects將展出米勒和Daniel 的合作展覽。展覽的開幕酒會將於 1 月 8 日下午 2... 閱讀更多 -
唐家偉
策展人講座﹕Julia White on Spiritual Mountains 2021年12月28日 Julia White on Spiritual Mountains: The Art of Wesley Tongson with Cynthia Tongson 時間︰2022年1月23日下午3時 地點︰美國柏克萊大學藝術博物館 柏克萊大學藝術博物館將於2022年上半年呈現香港藝術家唐家偉的個展「靈山︰唐家偉的藝術」,屆時會舉辦與展覽策展人Julia M. White及Cynthia Tongson的對話,重點介紹唐家偉的藝術成就、美術館館藏的中國書畫作品經典對藝術家的影響;以及唐家偉長姐Cynthia Tongson從至親的角度分享唐家偉的藝術成長。... 閱讀更多 -
張爽
工作室探訪視頻︰《The Vagina Monologues》 2021年12月24日 藝術家張偉民近日造訪張爽位於舊金山的工作室,記錄她的最新混合媒體作品。並製作了一段名為《The Vagina Monologues》的工作室參觀視頻。 觀看完整視頻 -- https://vimeo.com/576269045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香港電台《The Works》報導邁克爾 • 穆勒個展 2021年12月23日 香港電台節目《The Works》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藝術和文化雜誌節目。在2021年12月23日的節目中,展示了世界畫廊現正進行的展覽 — 德國藝術家邁克爾·穆勒的大型個展「自我認知的三重路徑–第二章︰觀雲識天」,為觀眾帶來藝術家的精選作品。 閱讀更多
-
李皓
北京個展「渾」 2021年12月18日 「渾 • 李皓個展」 策展人︰張濤 地點︰北京藝術糧倉 展覽時間︰2021年12月18日至2022年1月20日 北京藝術糧倉呈現「渾•李皓個展」,展出作品的創作時間跨度從2012年到2021年, 涵蓋李皓十年間「抽像水墨」系列的代表作品。 閱讀更多 -
張爽
非牟利組織San Francisco Women Artists群展 2021年12月11日 「Artful Giving」— 三藩市灣區藝術家邀請展 評判︰Arc Gallery合伙人及藝術家Priscilla Otani 地點︰SFWA Gallery, 647 Irving Street at 8th Avenue, 舊金山 展覽時間︰2021年12月7日至2022年1月7日 「Artful Giving」群展將呈現張爽的一件混合媒體作品。此展覽展出的藝術作品,為藝術家本著以作為禮物贈送的想法而創作的。 精選作品︰ 張爽... 閱讀更多 -
羅蘭德 • 畢爾曼
德國Malkasten群展「Transparenz」 2021年12月9日 「Transparenz」 地點︰德國杜塞道夫Transparenz藝文中心 展覽時間︰2021年12月7日至2022年1月18日 「Transparenz」群展將呈現羅蘭德•畢爾曼(Roland Biermann)的一件snow+concrete系列融合玻璃印相作品。此群展為Malkasten藝術家協會舉辦的年度展覽。 精選作品︰ 羅蘭德•畢爾曼(Roland Biermann) snow+concrete 1 (2015) 黑白照片、融合玻璃、鋁座,25 x 25 x 0.8 cm 關於Malkasten藝術家協會︰ Malkasten(英語:Paintbox)是一個改革派德國藝術家協會,1848 年德意志三月革命期間在杜塞爾多夫成立。... 閱讀更多 -
唐家偉
柏克萊大學藝術博物館個展「靈山」 2021年11月25日 「靈山︰唐家偉的藝術」 策展人: 亞洲藝術部資深策展人 Julia M. White 地點︰美國柏克萊大學藝術博物館 展覽時間︰2022年1月12日至6月12日 柏克萊大學藝術博物館將於2022年上半年呈現香港藝術家唐家偉的個展「靈山︰唐家偉的藝術」,由亞洲藝術部的資深策展人Julia White策展,屆時會展出其十一件繪畫作品,以及美術館館藏的中國書畫作品經典,展示藝術天才唐家偉與國畫大師之間的對話。 「禪」對唐家偉的藝術之路極為重要;從佛教、道教、基督教到大自然,他對不同的信仰都抱持虔誠學習的態度。他後期常以「山斗道人」署名於作品之上,並命名他一系列的作品為「靈山」和「天界」。 展覽藝術家包括: 高其佩(1672–1734) 張大千(1889–1983) 石濤(1642–1718) 李方膺(1695–1754) 劉國松(1932-) 黃仲芳(1943-) 了解更多 --... 閱讀更多
-
王公懿
倫敦蛇形畫廊 Hans Ulrich Obrist 專訪王公懿 2021年11月24日 Hans Ulrich Obrist(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專欄 刊物: Das Magazin [中文翻譯] 如何刻畫一池湖泊? 中國藝術家王公懿和她的溫莎藍。 「De-linking」是我從身邊的人學來的一個新詞,描述的是人與互聯網作短暫切割,放下虛擬世界,全身心回到真實世界時的狀態。我也養成了每天把手機放下一至兩個小時的習慣,無庸置疑地我建議大家可以嘗試此練習,因為我感覺自己從「便攜式監獄」中釋放了。我認識的大多數女性藝術家都有實踐類似的「解放」練習,但很少數人可以像1946年出生的中國藝術家王公懿般堅持不懈。 她在美國俄勒岡州的波特蘭生活了 20 年。我原意想與身在工作室的她視訊通話以作拜訪,後來才得悉她將自己的工作空間與互聯網完全隔絕。所以她從工作室樓上能連接Wi-Fi的客廳與我視訊,告訴我其工作室的模樣。根據她的描述,工作室的牆壁都掛滿作品,幾乎猶如貼著精緻的藍灰色風景牆紙,這些作品都是她最近到舊金山附近的一個湖(太浩湖,Lake Tahoe)旅行後的創作。奧地利表現主義畫家及詩人奧斯卡‧柯克西卡(Oskar Kokoschka,他的文學才華使他能夠對自然和人物精神世界的理解與挖掘中創作繪畫。)曾經發問:如何刻畫一座城市?我問王公懿:「你如何刻畫一池湖泊?」 山水風景可說是她相對較新的創作題材,她早期在中國生活時的創作題材與社會問題相關,差異甚大。在 1970 年代,她創作了一系列轟動美術界的版畫作品,不但展示了她對社會不公的憤怒,亦觸碰了更為宏觀的政治層面,喚醒社會需要改革開放,代表了年輕一代的抱負。如今,她的作品被中國的多家重要美術館收藏,並被展示於北京的全國人大會議中心內。隨著公懿移居美國後,她越發迷戀美國西海岸的大自然,而她內心的燥動悄悄地被平復。受中國傳統山水藝術的啟發,她畫森林和草地、湖泊和太平洋的天空。這些山水風景的主色調是一種明亮的藍灰色 — 「溫莎藍」。... 閱讀更多 -
張爽
Para Site 藝術空間銀禧籌款拍賣 2021年11月17日 藝術家張爽捐贈其標誌性系列中的作品— 「0-視點-8-13」(2016) 予Para Site藝術空間銀禧籌款拍賣。 本年度的銀禧籌款拍賣有逾七十件拍品,拍賣籌得的款項將全數用於資助Para Site藝術空間來年於香港及海外的展覽、公眾活動、出版物與教育項目。 拍賣預展於香港上環Soho House 22樓展出,2021年11月18日至23日,中午12時至晚上8時開放。 現場拍賣將於11月25日舉行,並於11月24日晚上6時截止線上競投。 精選作品︰ 張爽 0-視點-8-13 (2016) 混合媒介,109 x 84 cm 估價︰ HK$100,000... 閱讀更多 -
Kongkee
"Hong Kong: Here and Beyond" at M+ Museum 2021年11月12日 'Hong Kong: Here and Beyond' Presented by M+ Museum Exhibition Period: 12 November 2021 - 11 June 2023 Galerie du... 閱讀更多 -
艾迪亞 • 米勒
Anonymous Was A Woman Award 2021 2021年11月11日 恭喜艾迪亞 • 米勒 獲得 2021年度 Anonymous Was A Woman 獎 ! Anonymous Was A Woman 計劃成立於紐約,致力於支持四十歲以上﹑正處於事業轉捩點,具有女性身份識別的藝術家,並提供二萬五千美元的藝術家獎金。有如其名之特別,由不同藝術史家、策展人、作家和藝術家作為代表的提名人,以及與計劃相關的岀資者一直保持匿名。 了解 更多 -- https://www.anonymouswasawoman.org/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美國聖塔巴巴拉美術館館藏 2021年10月22日 Galerie du Monde is delighted to share that two of Wu Chi-Tsung’s Still Life video works have recently been added... 閱讀更多 -
亞洲藝術文獻庫周年籌款拍賣
馮明秋、劉慶倫 2021年10月19日 Asia Art Archive Annual Fundraiser 2021 Galerie du Monde is delighted to share that artists Fung Ming Chip and C.... 閱讀更多 -
鄭重賓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 藝術家講座 2021年10月7日 The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is hosting an in-person discussion about the site-specific installation I Look for the...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全新錄像作品《寫生習作》系列 2021年9月30日 吳季璁 全新錄像作品《寫生習作》系列 《寫生習作》系列的概念起源於2010年吳季璁在英國曼徹斯特駐村期間。藝術家著迷於時間中瞬間與永恒之間的辯證關係,自大學時期即嘗試各種影像創作,以捕捉這種張力。然而,直到2021年,在數位影像技術的發展下,得以落實10年前的想法,開發出一套即時演算的影像處理系統,完成了這個醞釀多年的計劃。這套系統可以在錄製時即時處理影像中的影格,令其逐層疊加。從而模糊攝影和繪畫之間的界限,呈現一種介於動態和靜態之間的獨特視覺體驗,令時間擁有了物理性的厚度。 近似於2004年的作品《自畫像》中利用光線在膠片上顯影的手法,吳季璁再次用手電筒作為畫筆,記錄空間中的光跡。在《寫生習作》系列中,吳季璁將同樣的影像技術應用於臺北的日常市景和位於臺灣北部龍洞的海景中。通過設置不同的影像參數,分別調整圖像的透明度和亮度,並將圖像的影格層層疊加,操控錄影時的光線效果,將錄像拍攝轉變為具時間性的繪畫。 《寫生習作 001 - 龍洞海景》預覽 (20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yKGAqz2o7I 《寫生習作 002 - 台北市景》預覽 (20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1RNzoNm7D0 閱讀更多
-
馮明秋
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 2021年9月20日 'Ink Dreams: Selections from the Fondation Ink Collection' Venue: Resnick Pavilion,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Exhibition Period: 19...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香港個展即將開幕! 2021年8月25日 Michael Müller Drei biographische Versuche Kapitel I.: Gefüge – Gefühl und Genauigkeit [English translation] Three Biographical Attempts Chapter I.: Structure... 閱讀更多 -
胡安 • 福特
巴拉瑞特美術館收藏 2021年8月17日 We rally to them, we fight under them, we tear them down. Banners can be powerful symbols, and in this... 閱讀更多 -
「藝術要有形:呂壽琨的尋禪之道」
香港藝術館 2021年8月16日 呂壽琨是香港新水墨運動的奠基者,對現代水墨的發展影響深遠。本展覽展出香港藝術館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收藏的呂壽琨作品,以呂氏「藝術必須有形」的創作實踐,展現他的創新歷程。同場亦展出同儕後進藝術家的作品,呈現呂氏在藝術教育及推動現代水墨藝術發展的貢獻。 了解更多 -- https://hk.art.museum/Exhibition_publication/Pamphlet_when_form_matters.pdf 閱讀更多
-
馮明秋
Art Asia Pacific 展評 2021年8月10日 “20HZ – 20KHZ”: FUNG MING CHIP’S MUSICALLY INSPIRED PAINTINGS BY PAUL SERFATY Can music be transformed persuasively into painting? This... 閱讀更多 -
艾迪亞 • 米勒
美國邁阿密群展「our constellations: astral embraces and tactual consciousness」 2021年8月9日 Group exhibition our constellations: astral embraces and tactual consciousness Exhibition period: 7 August - 11 September 2021 Venue: Emerson Dorsch,... 閱讀更多 -
唐家偉
南加州大學亞太博物館 2021年8月2日 唐家偉的書法作品《The Light from Buddha》(1991)為南加州大學亞太博物館典藏之一,於博物館內的中國館展出。 了解更多 -- https://pacificasiamuseum.usc.edu/exhibitions/ 閱讀更多 -
李永庚
北京zapbeijing群展「以物為身」 2021年7月26日 自”行動”以來,有物介入的創作行為,自始至終難以與身體剝離開,它是行動物化的結果, 是身體意志的轉嫁,是參與的遺跡……物與身體以何種方式共處,並在某個場域發酵,使物最 終具有了異於自身的屬性? 藝術中關於身體的討論已經很久遠,但這次展覽仍希望能透過一條窄縫去窺探身體和物之間 的共處關係,也就是從物的角度來觀身。這些物顯示在與身體相遇時,(不是傳統意義的塑,而 是遇見)彼此滲透,在自然或周遭環境中作為身體的隱喻、肢體的延伸、行動的印記而顯露, 物具有了肉身的痕跡。 場域確定了身體的境遇,當作為身體的物在某處顯現時,它提示我們身處的世界,矛盾又重 疊:山頂的紅色石塊與混凝土殘跡;椅子下的陰涼與雨水注滿的方井;漂浮的衣物與墜落的樹葉;飛翔的垃圾袋與白色的波浪;內褲中柔軟的針線包與堅硬的鵝卵石;如皮膚伸展的房間與裸露 的鋼筋…… 李永庚躺在院子中的四把椅子下面,像藏在一座房屋或者是一座山的背陰處。四把椅子的陰 涼即是他周身的正午之需。陰影蓋在身上,椅子即為身,影子即為衣。衣物是身體最私密的場 域,也是身體的第二張皮膚,李永庚用衣物製作了很多表明身體關係的作品,這次展覽中那兩 條紅綠內褲中的凸起,是一位姑娘親手製作的針線包,情感傳遞再直接不過身體知覺。 了解更多 --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DkwMzU2OA 閱讀更多
-
林東鵬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2021 — 香港部屋《半步屋》 2021年7月22日 Half-Step House by Lam Tung Pang Echigo-Tsumari Art Triennale 2021, Commission Project for Hong Kong House Exhibition Period: 22 July...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DEINE KUNST」第五章 2021年7月16日 德國Städtische Galerie Wolfsburg誠邀柏林藝術家邁克爾• 穆勒來策劃長達兩年半的展覽「DEINE KUNST」。此展覽包含多章項目,並全面展示美術館的華麗收藏系列。在眾多系列中,邁克爾• 穆勒特意探索原創與複製品之緊密關係。對藝術家而言,複製品必須與原創掛鈎。兩者雖則有關連,卻帶著無比的差異。在Städtische Galerie Wolfsburg 展廳空間內,穆勒悉心地編排系列位置,與空間作互動,引導觀眾發掘嶄新的參考資訊,並深究原創品及複製品的意義。 「DEINE KUNST」第五章將於7月17日隆重開幕。 了解更多 -- https://www.staedtische-galerie-wolfsburg.de/ausstellungen/deine-kunst/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照見」,由王嘉驥策展 2021年7月13日 「照見」 策展人: 王嘉驥 地點:台北TAO Art Space 展覽日期:2021年7月13日至10月12日 雕塑家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曾經趁著黃昏入夜的時間,持燈引導藝評家葛賽爾(Paul Gsell, 1870-1947),在黑暗之中欣賞古希臘的維納斯雕像。透過幽微燈光的映照,雕塑家同步推移承載雕像的轉盤,讓藝評家的目光緊盯愛神像的軀體,照見細膩有致的凹凸變化。藉此,羅丹讓葛賽爾發現了古典時代藝術家再現的肉體之美。[1] 年少時期的吳季璁,仍在摸索創作的可能,亦曾借光自照。在黑暗中,他以手電筒替代畫筆,對著自己的臉部捕捉肖像,並將相機設定為長時間曝光(B快門),讓光跡同步顯影在底片上。沖印放大的影像,成為他最早期的《自畫像》(2004)系列。就此而論,「照見」不僅是吳季璁個人啟蒙與自我發現的隱喻,也是他用於創作的獨特手段。 在《自畫像》系列之前,他嘗試過以高速快門(1/8000秒)攝錄自家窗外所見的《雨景》(2002)。動態影像裡,跳動無歇的雨滴對照遠處看似凝止不動的淡水河地景,尤其是橫跨河面的關渡大橋,以及路面和週遭的樹林。介於高速運動和凝結靜止之間,則是橋上和路上川流不息的車潮。透過相機和攝影機,吳季璁一再地反轉並顛覆人類日常的視覺,以及對於現實的感知經驗。有意識地操作時間中的「剎那」,予以延遲放慢或激烈加速,吳季璁提供了另類的觀照現實之道。 「照見」也是佛典常見常用的語彙,指向開悟成佛的透徹與超脫。2021年5月,吳季璁在Tao Art Space發表個展,特別因應此一機構的經典雕刻收藏,選擇了五件別具美感與精神意涵的歷代佛像,包括:東魏至北齊(6世紀)的灰石貼金帶彩佛首像、北齊(6世紀)的灰石佛首像和菩薩立像、隋代(6-7世紀)灰石菩薩首像,以及宋代(10-13世紀)木雕阿難尊者立像等,作為文本,發展出一系列的錄像作品。借「照見」之名,除了反映策展人對於吳季璁過往以來的藝術觀察,也對應他此次以佛像為題的這些新作。 手電筒猶如光筆,藝術家對著佛像寫生;攝影機固定在旁,紀錄光束在空間中的移動,以及佛像在光跡下顯影的結果。錄製完成的動態影像,在後製的過程中,經由藝術家研發的數位程式,重新加以處理。針對每個影格(1秒30格),吳季璁為畫面的圖層設定明暗度的參數,令其逐層疊加。如此,電腦運算過後的錄像畫面,除了維持原來的時間線性,卻因為影格圖層的累加而強化,塑造出一種令人驚異的視覺效果,彷彿時間增加了物理性的厚度。 相同原理的錄像創作,吳季璁早在2003年已有嘗試。差異在於,那時還是數位運算方興未艾之時,他能擁有和取得的後製工具極為有限,只能運用手邊拮据的設備,逐格疊加圖層,完成了初階的《71格的自畫像》。將近20年後的今天,有了更先進的數位設備和程式協助拍攝與運算,藝術家延續並擴充早期還無法徹底實踐的觀念,如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早期的吳季璁多半憑藉自我摸索與實驗,完成不少直接以「自畫像」命名的作品。從認識自我到觀察現實,影像工具是他觸探現象真實性的核心媒介。思考影像及觀看的本質,他經常從懷疑和反詰的修辭開始,建立問題意識。懸疑中的弔詭幾乎是他影像作品不可或缺的美學特質。...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In Praise of Shadows - Navigating Between Thinking and Feeling」 2021年7月8日 'In Praise of Shadows - Navigating Between Thinking and Feeling' Featuring works by Gerhard Hoehme & Michael Müller Presented by... 閱讀更多
-
李永庚
北京朗空美術館群展「線性」 2021年7月7日 北京朗空美術館群展「線性」 展覽日期: 2021年7月7日至7月30日 策展人: 長風 「線性」群展將呈現李永庚的三件Do+系列作品。 了解更多 -- 閱讀更多 -
艾迪亞 • 米勒
Facebook Open Arts公共項目 2021年6月22日 Facebook Open Arts commissioned Adia Millett to create a site-specific artwork at its headquarter in Palo Alto, California, addressing the... 閱讀更多 -
「簾幕」後的女性主義講座
張爽 2021年6月15日 「簾幕」後的女性主義:胡尹萍、張爽、Chantal Akerman 李安琪主持(普通話) 日期: 2021年6月19日,星期六,下午 1:30 觀看對談: https://youtu.be/UaNAbq7Z0Ns 從Chantal Akerman在電影里探索自己和母系家族的猶太女性身份,到張爽通過混合媒介展露肉體的糾葛與意志的衝突,再到胡尹萍《小芳》項目里將善意的謊言轉化作母親在暮年獨立的催化劑,「簾幕」中展現出豐富的女性主義思考。是次座談將深入三位藝術家的展覽作品,並展開她們對女性主義的討論。出席藝術家:張爽,胡尹萍;特邀嘉賓梁嘉莉將介紹已故藝術家Chantal Akerman。由策展人李安琪主持。 了解更多 -- https://www.para-site.art/programme/%e3%80%8c%e7%b0%be%e5%b9%95%e3%80%8d%e9%80%b1%e6%9c%ab%e9%a6%ac%e6%8b%89%e6%9d%be/?lang=zh-hant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第26屆ROHKUNSTBAU當代藝術節 2021年6月7日 ROHKUNSTBAU XXVI “I am Nature – Of Vulnerability. Survival in the Risk Society” Exhibition Period: 5 June – 3 October...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拉近文化》專訪-策展人郭瑛 2021年5月30日 有線寬頻近日與策展人郭瑛進行了獨家專訪,探討台灣藝術家吳季璁在世界畫廊 個展「現」 中《皴法習作》及《氰山集》系列既 繁複又偶然的創作過程,從而反映本次的策展方針。此外,她更帶領觀眾注視吳氏其它藝術作品,包括裝置系列《水晶城市》。 完整專訪 -- ( 從 04:42' 至 11:49') http://cablenews.i-cable.com/ci/videopage/program/122574937 閱讀更多 -
「簾幕」策展人對談及展覽導賞
特別呈現張爽《0-視點》系列作品 2021年5月26日 Para Site 與上海外灘美術館呈現大型群展「簾幕」 策展人對談及展覽導賞 策展人對談 日期:2021年6月2日,星期三,香港時間下午6時 Zoom ID: 833 2636 6449 / Passcode: 219672 Para Site將舉辦「簾幕」展覽六名策展人的對談 —— 康喆明、Larys Frogier、何思穎、李安琪、曾明俊、徐天天。「簾幕」是Para Site與上海外灘美術館繼2019年「百物曲」後的再一次合作,展覽旨在破除當前人人習以為常的消費視覺文化現象。從日常家居的簾幕,到舞台佈景,再到電子屏幕,是次對談將圍繞展覽內眾多的脈絡展開。對談以英語進行。...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於香港世界畫廊發表全新鋁製底板《氰山集》作品 2021年5月20日 吳季璁 於香港世界畫廊發表全新鋁製底板《氰山集》作品 首次應用鋁製底板創作的《氰山集》系列作品將於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的世界畫廊展位首次發表。相較於之前使用的木製底板,鋁製底板獨特的金屬反光從氰版山水中透出,照應了傳統繪畫中「留白」的概念,為作品帶來了縱深感與更為豐富的意境。 閱讀更多 -
馮明秋
2021 年香港畫廊協會特別展覽 2021年5月18日 馮明秋的最新水墨作品將於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中的香港畫廊協會特別展位中展出。馮明秋於《無題》中通過墨水的濃淡,水與墨的關係探索時間與空間。從2021年5月19日至23日,觀眾可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1層1C展區大堂欣賞其作品。 馮明秋 《無題》,紙本水墨, 61 x 89 cm,2021年創作 圖錄 -- http://www.hk-aga.org/wp-content/uploads/2021/05/Fundraiser-Artwork-Catalogue_HKAGA-4.pdf 閱讀更多
-
王公懿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首席研究員焦天龍的專訪 2021年5月6日 藝術家專訪:王公懿與焦天龍博士 時間:5月23日,下午12至1時 地點:香港亞洲協劇院 網上直播:https://www.facebook.com/artcentralhk/videos/1436235406726287/ 藝術家 王公懿將接受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首席研究員焦天龍博士的專訪,分享她創作藝術的思維,過程及感受,以及對當代藝術發展的見解。 本專訪是 香港Art Central特別項目,並與香港 亞洲協會中心聯合舉辦。 此外,王公懿的最新作品亦會在2021年香港 巴塞爾藝術展世界畫廊 1D31展區 展出。香港 巴塞爾藝術展將於2021年5月19日至23日於香港會議展覽 中心舉行。 《 貞觀》 水墨、水彩、礦物顔料、粉彩、宣紙,... 閱讀更多 -
劉國松
美國UCLA亞太中心舉辦藝術家講座 2021年5月5日 從 現代主義角度探討-台灣社會及藝術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研究社年度研討會 日期: 2021年5月7至8日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將於2021年5月7至8日舉辦年度研討會。本次活動將於Zoom線上舉辦,並邀請到 中國當代水墨之父劉國松探討 現代文化足跡在 台灣社會及藝術的 影響。 研討會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藝術歷史系教授李慧漱,及華語語系比較文學及語言文化系史書美教授主持。藝術家講座會於5月7日, 太平洋夏令時間 下午5時6時播出。 研討會日程安排及登記網址-- https://international.ucla.edu/apc/event/14308 https://ucla.zoom.us/webinar/register/WN_KFb-DBbGSjqXW29CKZ2XNw 閱讀更多 -
李皓
深圳雅昌藝術中心呈獻「正墨」 2021年5月1日 「正墨」 藝術糧倉主辦,雅昌藝術中心聯合主辦 展覽日期: 2021年5月1日至6月1日 地點:雅昌藝術中心, 深圳,中國 展出藝術家: 朱一紅,老赫,陳九,海生,朱嵐,桑火堯,王鈞,姜吉安,王愛君,郝雲,郁濤,黑余,田衛,陶艾民,武一,于羊,李皓 策展人:夏可君 總策划: 張濤 藝術家李皓的兩幅《墨格》系列作品由漁線,銀箔及水本紙墨組成,現時可於深圳雅昌藝術中心群展 「正墨」觀看。 展覽期至2021年6月1日。 了解更多-- http://eavq3k.epub360.cn/v2/manage/book/byw2dz/?from=timeline 閱讀更多 -
張爽
Para Site與上海外灘美術館舉辦大型群展「簾幕」 2021年4月30日 Para Site與上海外灘美術館舉辦大型群展「簾幕」 展覽日期 :2021年5月15日之7月25日 地點:香港Para Site以及Soho House 展出藝術家: Chantal Akerman、Xyza Cruz Bacani、Leigh Bowery、車學慶、Felix Gonzalez-Torres、Cao Guimarães、何倩彤、胡尹萍、胡昀、Derek Jarman、李爽、林珉旭、Gustav Metzger、Ocean & Wavz、Jacolby Satterwhite、Daniel...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Obscura雜誌專訪吳季璁《時間、光線、試驗》 2021年4月30日 「我的創作充滿了無止境的實驗,每一步過程都在不斷探索其中的可能,也一直在失敗。 所謂『成功是偶然的,失敗是必然的』。」台灣的藝術家吳季璁 笑說。創作有時候更像一場實驗,不斷地嘗試、失敗再失敗;期待一次偶然,創作出「成功」的作品。吳季璁近年的作品《氰山集》系列,就是在繁複又偶然的創作過程中,與時間和光線搏鬥、磨合與交融,完成一場又一場的實驗。 現於世界畫廊(Galerie du Monde)展出的《現 Exposé》正是把吳季璁近年的實驗作品《氰山集》(Cyano-collage)向大眾呈現出來。2019年時,他在台北舉行的個人展覽《東橋西照Echo》也有展示《氰山集》系列,同樣是穿越詩意山水的概念,但展示方式卻是截然不同。《東橋西照Echo》把作品展示在一所有歷史感的殘舊大樓裡,部分畫作更是隨意地貼在石灰剝落的牆上或是放在檯的邊緣,任由它懸垂在地上。這次在方正、潔淨又優雅的畫廊裡展出,又是另一種體驗吳季璁作品的方式。「我們刻意地把一幅大型六聯屏作品放置於展場入口,令觀眾必須要繞過這作品才看到其他展品,如行山一樣,攀過一座山才看到其他的風景。我們希望觀眾能夠一層一層地發現和探索,如中國山水畫強調的『可行、可望、可游』;吳季聰塑造他作品中的風景時, 也是懷着這種精神。」展覽的策展人郭瑛說。她在佈展時意外地發現六聯屏的板子間透出了光束,若隱若現光線正是呼應著中式園林中的影壁,讓觀眾開門見山地看到仿若懸浮空中的作品,並擴闊了對空間的想像。 「無論我創作什麼媒材的作品,我的思考方式與投射的世界都是繪畫的、山水的。 只有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遊走,才能讓我更意識到其中改變的東西是什麽、共通的地方是什麼,而不變的又是什麼。」吳季璁說。從小喜歡繪畫的他,在大學時代開始嘗試各種媒材,但他始終鍾情於影像本身。今次展覽除了《氰山集》,也有較早期的《皺法習作》(Wrinkled Texture),這兩個系列都是源於吳季璁對數位攝影的不滿足。「數位攝影生成影像方式只有一種,也就是說當代彷彿只剩一種方法做攝影,於是我想回到攝影的本質去紀錄光線本身,讓材質與技術更開放,並結合不同紙張去實驗。因而回到更古典、時間性更強、更不可控的氰版。」他這次的實驗方式使用了古老的氰版攝影法,來創建紙上的紋理——把中國宣紙浸泡於塗布感光藥劑之中,透過直接曝曬於陽光下和過程中不斷調整重塑紙張的皺折,創造了美麗的質感與層次。陽光猛的時候,紙上會呈現深藍色,陰天時藍色會變得淺一點;深淺也會因曝曬的時間而有所不同。在反復的嘗試後,吳季璁挑選喜歡的部分,並放在捲軸上,成為《皺法習作》。《氰山集》則是在這基礎上加上拼貼及繪畫,把雲霧裡的群山峻嶺立體地呈現出來。這不但蘊含著中國傳統水墨畫裡的山水意境,還記錄了當下的時間、光影明暗和身體姿態的表達。 中國的山水畫表現的是情景合一,那麼吳季璁創作時又寄喻著怎樣的情感呢?「《皺法習作》和《氰山集》系列通過將筆墨置換為攝影,探索的是「山水」的可能性,在試圖拓張山水的邊界與想像空間。我們對於創作的每個環節都進行過無數次實驗,這個實驗的過程可能不太是感性與抒情的,而是在辯證地探索。」吳季璁說《氰山集》系列在今年之前都是控制性很強的作品,他一直追求技術上的極致,例如為了處理畫面中的留白與雲霧,在技法上將宣紙的纖維搓到極薄。即使技術已近乎極致,但他卻感到似乎失去了追求的意義。「近期比較大的突破在於創作狀態更為放鬆,更接近『自然而然』。除了構圖時讓氰版相紙自然地發展,也同時讓我的某些內在的東西自然地抒發出來,這與古人繪畫山水的狀態很相似。在創作《氰山集》時,我漸漸地把自己的意識放在他處,例如收聽廣播節目,讓手無意識地動作,越是這樣越能進入到一種類似冥想的狀態。 」吳季璁說創作這兩個系列時,他思考和追求的都是「形似」,像回應某幅經典的山水畫;但現在則進入了不那麼表象的思考,從而展開更多的可能性。「能夠將自己全然投射進入到一個『可觀、可居、可游』的想像空間,反而更契合水墨的內在精神。」 遊歷在眾多的作品之間,眼睛不禁停留在捲軸的《皺法習作》之上,近看時是一張擁有漸變色彩、皺摺了的紙張,遠看時卻浮現出山水的景象。加上以最經典用東方書畫形式去結合西方的氰版攝影技術,在現代的語境中延續傳統的美學。打開卷軸時更會有一種如走到大自然裡或行山時所感受到的柳暗花明,是對那未知景色的興奮和期待,難怪吳季璁也笑說他也是私心地偏愛捲軸的《皴法習作》呢。 完整文章 -- https://www.obscura-magazine.com/all/stories/art/wu-chi-tsung-expose/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信報專訪《當自然賦予藝術靈感》 2021年4月23日 香港信報《優雅生活》雜誌最近與台灣藝術家吳季璁進行了訪談,揭開《氰山集》背後既繁複又偶然的創作過程。其中,問到藝術家表達形式是否該一直推進,吳卻認為每個藝術家都不一樣。他直言,「我自己很著重材料學、技術研究、新的語言這些,一般當代藝術家很觀念,但我很傳統。我覺得藝術是很整體的,思考從材料、觀念到美術史的關係,才去會定位我的時代,我的位置,我的特殊性。」(《當自然賦予藝術靈感》2021 年4月23日 ) 現時,吳季璁的作品可於香港世界畫廊展覽「現」觀看。展覽由郭瑛策展 ,引領觀眾了解時間和光線之相搏鬥,磨合與交融的靜態作品。 展覽期至2021年6月13日。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困難的繪畫」 2021年4月21日 邁克爾 • 穆勒 的 個展「困難的繪畫」將於德國私人藝術收藏Wemhöner Collection的柏林新址展出,展覽空間是一個古老的十九世紀舞廳。由Philipp Bollmann策展,呈現穆勒的新系列大型抽象繪畫作品。展覽亦會附上一本由Distanz出版的圖錄,記錄了Larissa Kikol, Oliver Körner von Gustorf, Travis Jeppesen及Philipp Bollmann所撰寫的文字評論。展覽期為2021年4月30日至7月1日。 閱讀更多 -
盧彥鵬
「詩的顯影」 2021年4月20日 盧彥鵬的最新個展「詩的顯影」現於四川五月公園畫廊展出。透過迷人的風景攝影作品,縹緲的 視覺效果表達出藝術家於黑房沖曬技術的手法和領悟。展覽期為2021年4月20至6月20日。 閱讀更多
-
馮鍾睿
洛杉磯郡立美術館收藏 2021年4月19日 馮鍾睿的《 2018-6-28》 被納入洛杉磯郡立美術館館藏。身為中國當代抽象先鋒及五月畫會重要成員的馮鍾睿於九十年代初創出獨特的拼貼方式,將壓克力顏料塗在聚酯薄膜上,進行碾壓而隨機產生抽象的圖案,再將這些純粹的抽象元素轉移至畫布上進行第二次創作。 畫作中幾何圖形與無拘無束的佛教經文重疊,經文中的文字不像詩歌般帶有意境,超脫了具體聯想。馮鍾睿在近年的創作中逐步從一種意境成形的語言符號中脫出,超越以往對大自然的表象描述,繼續通過藝術去追尋和表達自己對時空存在的認知。 《 2018-6-28》 綜合媒材於 畫布上 二聯畫, 122 x 274.5 cm, 2018年創作 閱讀更多 -
胡安 • 烏斯雷
「Línea Dolca 2008 – 2018, Irrefrenable」 2021年4月17日 胡安 • 烏斯雷 於西班牙馬德里 的1Mira Madrid藝術空間的個展Línea Dolca 2008 – 2018, Irrefrenable 於2021年4月17日至6月12日展出。展覽由Mira Bernabeu策展,悉心挑選出烏斯雷一系列小型照片及繪畫作,帶領觀眾欣賞藝術家長達十年的創作足跡。當中,個展內的照片更是顯露胡安 • 烏斯雷的內心素材。照片獨有的抽象角度,構圖和裝裱都是反映藝術家對大自然及建築的創作靈感。 了解更多 -- https://www.1miramadrid.com/Folleto-n-6-Web-Juan-Usle-Linea-Dolca.pdf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我想的都是你」(All I Think About Is You) 2021年4月12日 「我想的都是你」 策展人: 邁克爾 • 穆勒 展覽期: 2021年4月30日 - 6月26日 地點: 柏林 KUNSTS Æ LE 德國概念藝術家邁克爾•穆勒的最新策展項目「我想的都是你」 將於2021年4月至6月在柏林KUNSTS Æ LE 舉辦展覽。展覽由非牟利藝術機構 KUNSTS... 閱讀更多 -
艾迪亞 • 米勒
抵制種族歧視《社區移動圖書館》項目 2021年4月5日 美國非牟利機構「Rise Up Against Racism」一直志在利用可持續資源來改變社區核心問題。由機構發起的《社區移動圖書館》項目帶動社區會眾探討如何抵制種族歧視。透過移動圖書館的免費書籍,機構盼望活動能夠激發不同年齡層的非裔美籍聲音,從而改變、認知及停止種族歧視。 機構也特意委任了多位非裔美籍藝術家參與項目。其中,艾迪亞 • 米勒所建造及繪畫的小圖書館位於加州核桃溪,一同帶動非裔美籍身分及力量來停止種族歧視。 RUAR與艾迪亞 • 米勒的訪談 -- https://ruar.org/blog/adia-millett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