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ia Millett
Video Interview - SingTao ArtCan 2021年12月20日 Hong Kong's leading media Sing Tao Newspaper's ArtCan Magazine has interviewed Adia Millett on her first exhibition in Asia -... 閱讀更多 -
馮明秋
ARTPower專訪香港藝術家 2020年12月7日 Fung Ming Chip is a self-taught artist but also a writer and poet. His ongoing exploration on Chinese seal carving... 閱讀更多 -
Hong Kong Spotlight by Art Basel
Fong Chung-Ray and Michael Müller 2020年11月23日 Galerie du Monde will be presenting a curated showcase of two artists at Hong Kong Spotlight by Art Basel –... 閱讀更多 -
Adia Millett
In Conversation with Curators Jacqueline Francis and Ying Kwok 2020年11月19日 Adia Millett's Asian debut 'A Matter of Time' will open at Galerie du Monde on November 19, 2020. As the... 閱讀更多 -
Adia Millett
Video Project "Act Like a Lady" at the Berkeley Art Center 2020年11月12日 The Berkeley Art Center commissioned Adia Millett to work on a video project entitled “Act Like a Lady” as part... 閱讀更多 -
Michael Müller
"Anton in a Bast Skirt - Aesthetic Judgement and Selflessness" 2020年10月12日 Michael Müller approaches his own work as a curator in the second iteration of his solo exhibition “Anton in a... 閱讀更多 -
Crystal Liu
San Francisco Arts Commission 2020年09月28日 Crystal Liu's triptych underground, 'stuck in between' is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City and County of San Francisco, currently... 閱讀更多 -
羅蘭德 • 畢爾曼
2020年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 2020年09月18日 Roland Biermann is featured in Photofairs Shanghai 2020's Exposure Award Digital Exhibition. Born in Bonn, 1962, is a German conceptual... 閱讀更多 -
胡安 • 福特
個展「The Beast and the Bestiary」 2020年09月6日 Australian hyperrealism artist Juan Ford will present a new exhibition in Melbourne from September 22 to October 24, 2020, featuring...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於2020年柏林藝術週呈現個展項目「Anton im Bastrock」與「Bikini on Mars」 2020年09月4日 For Gallery Weekend Berlin in September 2020, Berlin-based conceptual artist Michael Müller will present two parallel exhibitions 'Anton im Bastrock'... 閱讀更多 -
羅蘭德 • 畢爾曼
2020年立陶宛國際電影節 2020年09月1日 Roland Biermann is one of the finalists of the Virus competition as part of this year's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Symposium in... 閱讀更多 -
馮明秋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永久館藏 2020年08月31日 Galerie du Monde is delighted to announce that Hong Kong artist Fung Ming Chip's 3-part work 'Light Line Script' (2003)...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氰山集新作被納入UBS瑞銀藝術收藏 2020年08月28日 Galerie du Monde is delighted to annouce Wu Chi-Tsung's latest Cyano-Collage work, 'Cyano-Collage 078' has been acquired by the UBS... 閱讀更多 -
艾迪亞 • 米勒
克羅克藝術博物館永久館藏 2020年08月24日 艾迪亞 • 米勒 (Adia Millett) 的新作《Shelter》被納入克羅克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 《Shelter》丙烯、閃粉、木板,91.5 x 121.5 cm,2020年創作 米勒:「《Shelter》是於2020年1月,在我還沒深入了解Covid的情況下完成的。我在這作品中探索山水、抽象主義和刺縫的結合。畫面中帳篷形狀的組合反映人們的居所:去露營時的暫時性帳篷 vs 擁有永久住所的對比。」 世界畫廊將呈現米勒於亞洲的首個個展,敬請期待。 了解更多 -- https://www.crockerart.org/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時光 2020年08月6日 要有光。對於吳季璁而言,光是他創作中重要的催化劑,而時間則是他的暗房,令美徐徐浮現。1972年,英國錄像藝術家大衛霍爾(David Hall)提出「時基藝術」的概念,指需要經由時間才得以完整呈現的藝術形式,本義是與傳統的繪畫、雕塑等媒材相對照,強調作品在時間與空間維度的延展性。而在吳季璁的作品中,時間卻成為他主動混淆新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動態與靜態的手段。 《氰山集》系列、《皴法習作》系列、《長時間曝光的風景》等作品共通性地在創作中需要經歷長時間的曝光,令這些靜態作品從時間的積累中獲得了時間體量與內蘊的動勢。 在中文中代表較長一段時間的「時光」一詞由「時」與「光」結合而成,吳季璁與時間和光線之不可抗力相搏鬥、磨合與交融的漫長時光是其作品的重要內核。吳季璁的作品往往選擇最樸素的技法與最日常的媒材,把精力放在對於時間與光線的反復玩味與摸索上,令作品在這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呈現出於原材料相異、更具想象空間的樣貌。 《氰山集》系列作為吳季璁目前發展最充分的系列之一,需要儲備大量曬過的氰版相紙以供讀紙與拼貼。在光線的催化下,塗佈藥劑的宣紙上的平凡褶皺逐漸超脱物理性的范畴,而獲得了與歷來文人山水畫相通的精神屬性。其後,藝術家用類似於閱讀的方式去觀察曝曬過的紙張上呈現的紋理,從中挑選適合作品使用的紙張。為了這近乎百里挑一的「決定性瞬間」,處理、曝曬、儲存紙張成為了工作室每天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相對而言,《小品》系列、《煙林圖》系列、《灰塵》等相對更符合「時基藝術」定義的作品則又以靜態的、發呆般的視角去凝視對象,是吳季璁對「時光」的反向思考。儘管作品時長拉到十分鐘左右,影片傳遞的視覺信息卻相對單一的,像是把一幀靜態圖像拉伸放入時間軸中。正是這樣的看似無意義的凝視與近乎浪費的時幅向觀者透露了藝術家對於鏡頭前的對象如醉如癡的眷戀之情。 閱讀更多 -
艾迪亞 • 米勒
藝術家講座:種族和身份認同 2020年08月4日 於2019年的FOG Fair上,藝術史學者、作者及策展人Jacqueline Francis與兩位藝術家Adia Millett和Cheryl Derricotte以笛洋美術館 (de Young Museum)的展覽「Soul of a Nation」為起點,探討種族和身份認同在藝術創作中的意義。 在YouTube上觀看講座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Ctuae685t8 de Young Museum 展覽 「Soul of... 閱讀更多 -
胡安 • 福特
澳洲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 2020年08月3日 澳洲超寫實藝術家胡安•福特(Juan Ford)受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邀請,參與其網上教育項目,和觀眾分享其創作的過程。福特在美術館中親身為觀眾示範素描繪畫著名德國雕塑家Joseph Uphues之青銅作品An Archer。 觀看影片 -- https://www.ngv.vic.gov.au/multimedia/drop-by-drawing-with-juan-ford-an-archer/ 閱讀更多 -
艾迪亞 • 米勒
加州非裔美國人博物館永久館藏 2020年07月29日 艾迪亞 • 米勒的作品《Blind Premonition (bed) 》被納入加州亞非裔美國人博物館(California African American Museum)的永久館藏。此作品正在博物館舉行的群展「Sanctuary」中展出,展期至2020年9月6日。 了解更多 -- https://caamuseum.org/exhibitions/2020/sanctuary-recent-acquisitions-to-the-permanent-collection https://youtu.be/n4MJG94BRqc 閱讀更多 -
張爽
中國當代藝術研究刊物:典藏 YISHU 2020年07月16日 張爽:具有表現力的身體 Betti-Sue Hertz** 審視身體,同時也是在審視呼吸和言語。書寫自我。 你的身體必須得到聆聽。唯有此時,無意識的龐大資源才能夠涌現出來。 - 埃萊娜·西蘇(Hélène Cixous) 出生於中國的舊金山藝術家張爽在其最近的作品中將創作過程視為女權主義意識的行為。她以極具創造性的作品展示出一次私密的個體身體體驗與情感邂逅,是一次對女性(及男性)身體表現的探索。作品通過多種織物,線,金屬與顏料的使用來表現身體,肌肉、脂肪和皮膚。以繪畫、雕塑和裝置的多種形式促成視覺與觸覺間的張力將觀眾帶入了創作的動感與心理體驗的過程之中。 張爽對材料的選擇和使用將她與過去數十年間了解到的諸多女藝術家聯繫起來。她們最關心的問題是身體及其必然性。誠然,若說這是過去半個世紀時代精神的核心所在也毫不夸張。例如 Louise Bourgeois、Lee Bontecou、Yayoi Kusama、Sonia Gomes、Shinique Smith 和 Kaari Upson 的繪畫和雕塑作品,這些藝術家們都將紡織工藝和應用藝術重塑成女權主義批判式的語言。張爽亦是如此,將與女性工作相關且質地朴素的材料... 閱讀更多 -
艾迪亞 • 米勒
與MOAD一起探访艾迪亞 • 米勒的工作室 2020年07月6日 探访艾迪亞 • 米勒的工作室。 工作室導覽視頻: https://www.facebook.com/moadsanfrancisco/videos/270130640747995/ 來自加州洛杉磯的艾迪亞 • 米勒 (Adia Millett) 畢業 於加州藝術學院的碩士。2001年,她移居紐約,並參加著名的惠特尼博物館獨立 研究計劃 ,其後更參加了美國哈林區Studio 美術館藝術家進駐計劃。米勒的作品在多個群展中脫穎而出,其中包括在紐約 長島市 PS1上廣受好評的「Greater New York」群展以及在哈林區Studio 美術館「Freestyle」群展。艾迪亞... 閱讀更多 -
鄭重賓
亞洲藝術博物館 2020年06月15日 'Beyond Confinement' : An Interview with Zheng Chongbin (The Daily Californian) Asian Art Museum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yNxPQCq2jo Zheng Chongbin is an... 閱讀更多 -
艾迪亞 • 米勒
推出《Faultline》限量拼圖,支持反種族歧視運動 2020年06月11日 推出《Faultline》限量拼圖,支持 反種族歧視運動 居住於奧克蘭的藝術家艾迪亞 • 米勒為了 支援反種族歧視以及支持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她以畫作《Faultline》為基礎,開發了一套限量拼圖。拼圖的大小是 48 x 48 cm (19” x 19”),限量發行500套,每套售價100美元,所有收入將會捐給反對種族歧視組織 Color of Change。 如果您對這套拼圖感興趣,請關注艾迪亞 •...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DEINE KUNST 第四篇章開幕! 2020年05月15日 展覽日期:2020年5月16日到8月9日 受到德國狼堡的Städtische Galerie邀請,柏林藝術家邁克爾·穆勒 (Micheal Müller) 將會策劃一檔展示館藏作品的實驗性展覽。 這個名為「DEINE KUNST」 –第四篇章 –「Informel, das / Stil, der - Das Schweigen der Bilder als... 閱讀更多 -
劉國松
太空畫系列在Para Site群展「一園六季」中展出 2020年05月14日 劉國松的《環中B》(1973年創作)於香港首屈一指的非牟利的獨立藝術機構Para Site的群展「一園六季」中展出。「一園六季」在香港鰂魚涌的藝術空間及上環的Soho House同時展出,展期為2020年5月16日至8月30日。 劉國松被公認為是現代水墨之父,50年代,他在台灣成立五月畫會,發起了台灣現代藝術運動。50年代末期,劉國松開始進行中西合璧的材料實驗,嘗試融合油畫與水墨的趣味與意境。他在繪畫中充滿獨特的個人趣味與探索,透過對畫紙、風格、顔料的混合與創新運用,不斷創造連接不同宇宙觀的繪畫作品。1972至1992年,劉國松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主任,他的繪畫理念亦深刻影響著香港畫壇。這副創作於1973年的作品為他太空畫系列中的一幅,其創作靈感來自1969年美國阿波羅17號太空船前一年所拍攝的一幅題爲《藍大理石》的地球相片。劉國松的作品為人類意象中的地球與現實於太空觀測 到的地球間的一次碰撞。 以上介紹來自Para Site展覽冊子,詳情請參閱:http://www.para-site.art/exhibitions/garden-of-six-seasons/ 閱讀更多 -
唐家偉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呈現「山斗道人」 2020年05月8日 展覽:「山斗道人 」 日期:2020年5月16日至7月26日 地點: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香港薄扶林般含道90號香港大學東閘入口)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很榮幸展出六幅本館新入藏的唐家偉畫作。唐家偉(1957-2012)以傳統水墨畫和獨特的「指畫」著稱,本展覽的山水畫與竹畫糅合了上述的特色技法,記錄了畫家從以畫筆轉向運用手指作畫這一趟充滿創意的歷程。是次展覽的展品數量不多,卻涵蓋了唐家偉人生中至為關鍵的二十年。他自稱「山斗道人」或「山斗老師」,視山水畫為中國藝術中最難掌握的一門學問。大自然和繪畫賦予唐家偉一種如禪般的靈性靜修空間,讓他能退隱其中。唐家偉的畫作突顯其對中國山水畫的自然與靈性內涵的深刻認識,以及他一直以來對傳統大師並他們的哲學理念、藝術與文化的讚賞。 了解更多 -- https://www.umag.hku.hk/tc/exhibition_detail.php?id=4342493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線上工作室導覽 2020年05月1日 作為台北當代的特別線上節目,5月4日Taipei Connections 將會帶我們去參觀藝術家吳季璁的工作室。 日期:2020年5月4日 時間:20:00(GMT+8) 加入:zoom.us/j/99897679657 會議ID:998-9767-9657 吳季璁(出生於1981年)是台灣一位備受讚譽的年輕藝術家。他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目前居住於台北及柏林,而其新的工作室今年也將會在成立。 吳季璁的作品媒材十分多樣化,涵蓋了攝影,影像,裝置及繪畫。其作品《氰山集》、《小品》、《鐵絲網》及《水晶城市》等系列則銳意通過連結東西方的文化及藝術,將當代藝術的語言帶入傳統藝術形式。 《水晶城市》則同時對當代生活做出了尖銳的評註。 吳季璁對媒材的創新也令他多次獲得台灣及國際獎項的殊榮。香港M+,謝子龍影像中心及土耳其收藏機構Borusan Contemporary均有收藏吳季璁之作品。 閱讀更多 -
Taipei Connections 線上博覽
台北當代網上藝術平台 2020年04月30日 世界畫廊欣然宣佈將參加首屆Taipei Connections線上博覽會,台北當代與Ocula合作呈現的全新藝術平台。 我們將探索東西方抽象藝術從1960年代至今的發展,呈現系列藝術家:馮鍾睿、邁克爾穆勒、唐家偉、胡安烏斯雷、吳季璁。 於5月4日晚上8點,世界畫廊將聯合台北當代總監Robin Peckham一同在網上探訪及導覽台灣年輕藝術家吳季璁的工作室。 貴賓預覽:4月30日至5月1日 公眾開放:5月2日至5日 吳季璁工作室導覽:5月4日晚上8點 (台北時間) 預先註冊:ocula.com/art-fairs/taipei-connections-2020/pre-reg/ 閱讀更多 -
艾迪亞 • 米勒
Museum of the African Diaspora 網上慈善拍賣 2020年04月21日 美國的The Museum of the African Diaspora (MoAD) 致力於推廣在三藩市灣區的非裔藝術家。值此特殊時期,心繫著美術館的藝術家,捐贈人,商業機構,收藏家及有心人士們聯合起來,共同促成這次首屆慈善拍賣。 此次拍賣將會與線上藝術平台Artsy合作於線上舉行,開拍時間為4月21日,結拍日期為5月5日。 MoAD總監 Monetta White說道:「在現在這個充滿為未知的時期,我們必須要知道MoAD於藝術社區做的事情是十分重要而且是必要的。藝術和藝術的普及具有轉化性,而我們有設立文化空間的責任。在這個艱難的時刻,社區必須要團結起來,共同來維持我們的文化機構。再次,我們召集所有藝術家,捐贈人,商業機構,收藏家及個人來支持這個一直不遺餘力地幫助三藩市灣區及世界上所有非裔藝術家的美術館。由於藝術家們不斷地推進我們對自身存在的認識,藝術機構從未如此重要過。」 居於美國奧克蘭(Oakland)的藝術家艾迪亞▪米勒,其作品多次於MoAD展出,其最近展出包括「Black Refractions: Highlights from the Studio Museum in... 閱讀更多 -
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網上展廳
2020年3月18至25日 2020年03月13日 世界畫廊將參加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的首屆網上展廳(Online Viewing Rooms),展出六位戰後東西方藝術家:五月畫會先鋒馮鍾睿、德國概念性藝術家Michael Müller、西班牙抽象畫家Juan Uslé、中國水墨先鋒王公懿、台灣新星吳季璁、及中國抽象藝術家張爽。此外,世界畫廊將特別呈現(Kabinett)香港已故水墨藝術家唐家偉的潑墨作品和晚期的手指畫。 貴賓預覽:2020年3月18至19日 公衆開放:2020年3月20至25日 預覽作品:artbasel.com/viewing-rooms 登記賬戶:artbasel.com/signup 閱讀更多 -
唐家偉
《靈山》系列被收納於亞洲藝術博物館典藏 2020年02月24日 唐家偉的《靈山》作品系列被納入亞洲藝術博物館典藏。 亞洲藝術博物館(Asian Art Museum)位于美國三藩市,以自身存在而跨越區域藩籬與邊界隔閡,用物質文明、藝術精品和學術討論聯繫起亞洲國度和西方世界,推動創新思潮與社會理念,塑造出一個全球多元化的藝文景觀。 了解更多 -- http://www.asianart.org/ 閱讀更多 -
張爽
美國舊金山中國文化中心於UNTITLED, ART展出張爽的作品 2020年01月16日 UNTITLED, ART 藝術博覽會 2020 地點:美國舊金山伊凡卡德羅市1454,35號碼頭 展覽時間:2020年1月17日至19日 張爽的作品於UNTITLED, ART 藝術博覽會 2020 美國舊金山中國文化中心的展位中展出。UNTITLED, ART 藝術博覽會是一個國際策展藝術博覽會,於2012年成立,專注於當代藝術的策展平衡與誠信。 張爽:「 侵入不僅是身體上的,而且也是心理層面的。它可能是明顯的侵犯碰撞,亦或是緩慢的浸潤甚至可觸及人的神經。無論物理或是精神權力上的侵犯常常源自于政治和文化的暴力。身體是隱私的同時也是我們與外界交流的方式,面對災難性事故,無論是隱藏的信號還是微妙的警告,身體都會從各處收集資訊。從皮膚到血液,我們的身體與生具備了柔軟的特性,易於拉伸和操縱。但身體具有很高的感覺力,當受到侵害時,會通過分佈在皮膚,骨骼,關節和內臟器官上的神經元分佈而對人造成損害,這個過程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力,並且通過身體的回應,我們會產生特定的感覺或情感。這是廣泛,快速,準確和深刻的經驗。」 了解更多 -- https://untitledartfairs.com/san-francisco/exhibitors/chinese-culture-center-of-san-francisco?fbclid=IwAR2vU1qsNUywtoGnu_3VehRjDJKvnKdEms0M7NWl0HnCP2Ynh4KdesK1zuc 閱讀更多 -
劉慶倫
於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的個展 2020年01月3日 劉慶倫個展「臨界境」 展期: 2020年1月16日至3月8日 開幕酒會及藝術家講座:2020年2月22日 地點: 馬來西亞吉隆坡淡馬魯路2號國家美術館 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將隆重呈現劉慶倫的個展「臨界境」,作為其2020年首個展覽項目。劉慶倫將於 展覽推出《臨界》系列中的金屬鋁版新作。 了解更多 -- http://www.artgallery.gov.my/ 閱讀更多 -
唐家偉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2019年12月18日 唐家偉家族慷慨捐贈了六張作品給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由撥彩山水以至他後期創作的手指畫,這六張畫作涵蓋了唐家偉精彩的作畫生涯。 了解更多 -- https://www.umag.hku.hk/ 閱讀更多 -
唐家偉
《靈山》於美國亞太博物館展出 2019年12月12日 唐家偉的作品 《靈山》 於美國亞太博物館的中國館展出 地點:美國洛杉磯亞太博物館 展期: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 世界畫廊榮幸宣布唐家偉極具 標誌性的手指畫《靈山》於美國洛杉磯帕薩迪納亞太博物館展出,展期至2020年6月。 了解更多-- https://pacificasiamuseum.usc.edu/ 閱讀更多 -
劉國松
高雄市立美術館呈獻「奔.月 — 劉國松」 2019年12月9日 「奔.月 — 劉國松」 地點:台灣高雄市立美術館 展期:2019年12月21日至2020年5月3日 開幕酒會:2019年12月21日,下午三時半 台灣 高雄市立美術館將舉辦一場大型的 個展以紀念「現代水墨之父」劉國松來台灣70週年,名為「奔.月 — 劉國松」。是次展覽將展出62件劉國松的作品,依題材區分為抽象狂草、太空與水墨現代實驗。 創作年代自1964年迄今,縱跨一甲子,不僅是藝術家個人創作歷程之再現,亦為台灣美術發展的歷史性回顧事件。劉國松以藝術家的好奇心面對傳統文化的深厚元素,取西方藝壇抽象技法切入水墨繪畫的表現形式,尋找藝術形式的創新,探索媒材的無限可能,並賦予作品時代感與當代性。 此外,哈佛文理學院中國藝術實驗室(CAMLab)亦會於高雄市立美術館首映他們的電影項目《奔月》 。 這部影片跨越了劉國松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内 戰時 的童年回憶,以及劉氏於60年代是受到阿波羅登月的啓發所得到的重大藝術突破。 了解更多 -- https://www.kmfa.gov.tw/ExhibitionDetailC001100.aspx?Cond=519fd6db-4bc9-42f6-8513-a28e3a1c6a3e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波恩大學講座 2019年12月7日 波恩大學講座 地址:Universität Bonn, Universitätshauptgebäude, Hörsaal IX 講座時間:2019年12月11日,晚上8時 邁克爾 • 穆勒將於 2019 年 12 月 11 日晚上 8 點在波恩大學舉辦的藝術系列講座中,介紹他目前正在德國狼堡Städtische Galerie Wolfsburg... 閱讀更多 -
艾迪亞 • 米勒
三藩市藝術委員會公共藝術項目 2019年12月6日 艾迪亞 • 米勒 我們是未來的祖先 「我們是未來的祖先」旨在將我們的過去和現在與 Bayview 社區的未來聯繫起來。 為什麼是金字塔?世界許多地方都曾建造金字塔,包括美洲、中國、俄國、埃及和蘇丹。根據古代 神話,這些紀念性建築不僅是為了紀念死者,也是為了保護國家,提高人文意識,並為未來保存重 要物品。這座 25 英尺高的玻璃金字塔將成為 Bayview 社區今天和未來的力量、美麗和希望的標 誌,也讓現在的社區成員有機會寄語未來。 金字塔的底部三英尺由土色鑲嵌組成。這些形狀代表貝殼、岩石、樹枝和樹葉,表達我們基金會與 土地的密切關係。在這上面是一幅流水的圖像,紀念海港和造船廠的歷史,它們把不同背景的人帶 到了 Bayview。它也與社區中心之內的... 閱讀更多 -
張義
訃告 2019年12月4日 訃告:香港著名藝術家張義於二零一九年十二月四日在加州 病逝,享年八十三歲。張義是中國現代雕塑藝術的開拓者, 「中元畫會」的創會成員之一。祈念張義老師的家人節哀保 重,願張義老師一路走好。 香港藝術館將於2019年12月19日舉行悼念張義,一起懷念藝術家的生平事蹟。 閱讀更多 -
劉國松
哈佛大學文理學院中國藝術實驗室呈現電影《奔月》 2019年11月22日 哈佛文理學院中國藝術實驗室(CAMLab)致力研究開發以新技術和多媒體呈現中國文化與藝術的時空。現於CAMLab進行中的關鍵項目之一為一部有關中國當代水墨藝術之父—— 劉國松 的電影,名為《奔月》。這部影片跨越了劉國松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内 戰時 的童年回憶,以及劉氏於60年代是受到阿波羅登月的啓發所得到的重大藝術突破。劉國松的作品將中國山水畫帶入了太空時代和新的宇宙維度,為中國抽象繪畫的獨特模式創立了方向。 了解更多 -- https://camlab.fas.harvard.edu/moon 閱讀更多 -
姚海
「Provoking Relations」於德國杜塞爾多夫展出 2019年11月13日 'provozierte Beziehungen' (「Provoking Relations」 ) 由Lepsien藝術基金會主辦 地點:Art House Düsseldorf,MülheimerStr.25,40239杜塞爾多夫,德國 展期:2019年11月14日至23日,中午12點至下午6點 姚海於Lepsien藝術基金會的藝術家駐留計劃接近尾聲,他將在2019年11月14日至23日在Art House Düsseldorf舉行個展 “provozierte Beziehungen”( 「Provoking Relations」 )中展示他的新作品。 「Provoking Relations」是姚海在德國杜塞爾多夫Lepsien藝術基金會駐留3個月期間對紙張這種物料作為主要創作的語言所持續進行的探索結果。他探索了人與物之間所產生的關係以及作為藝術家正在這種生態系統中不斷發展的關係。...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氰山集之六十八》由中國謝子龍影像藝術館典藏 2019年10月31日 吳季璁的《氰山集之六十八》由位於中國長沙的謝子龍影像藝術館典藏,藝術館以其獨特的建築與對於攝影藝術的專業呈現而獨具聲望。 謝子龍影像藝術中心由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湖南省攝影家協會主席、老百姓大藥房董事長謝子龍全額出資1.5億元創辦,由湖南大學建築學院院長魏春雨團隊設計建造,建築面積約1萬平方米,2017年開始營運,為目前國內最具規模和收藏實力的民營非營利性影像藝術中心。「『還影像藝術一個殿堂級的藝術館』——這是我成立這個影像藝術中心的初衷和願景,也是我們期望達到的最高目標。」謝子龍說,「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攝影藝術博物館。希望『謝子龍影像藝術中心』能夠成為研究影像藝術的資料庫,成為中國影像藝術的發聲平台,舉辦最有價值的影像藝術賽事,為促進影像藝術增添一份力量。」 閱讀更多 -
劉慶倫
上海崇明美術館「上海 • 西安青年水墨展」 2019年10月30日 「上海 • 西安青年水墨展」 地點: 上海崇明美術館 展期:2019年10月30日至11月20日 劉慶倫的作品《玄武拱壽圖》 於中國上海崇明美術館參加群展「上海 • 西安青年水墨展」展出,是次展覽由松江區美術家協會和泗涇雲間草堂策劃。 閱讀更多 -
馮明秋
《麻後沙字》於布魯克林博物館中國藝術展廳展出 2019年10月25日 美國布魯克林博物館經過六年的重大翻新和整修後,於2019年10月25日重新開放兩個展廳「中國藝術」及「日本藝術」。博物館翻新後將展出一些來自中國和日本藝術家的歷史傑作並與現當代藝術品配對,以突出各個國家在幾個世紀以來所慮積的藝術實踐、技術和主題聯繫在一起。 美國布魯克林博物館最近獲得50多幅不同中國藝術家作品,將被添加到「中國藝術」展廳,其中馮明秋、彭薇、鄭重賓、泰祥洲、孫遜等創作的實驗水墨畫亦會在該區展出。許多新作品受到現代中國生活的影響,涉及城市化、污染及中國向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等問題。該展廳除了展出跨越中國五千年曆史的藝術品,展廳還會在特展中展示當代中國作品。一些現代藝術品將定期設換至主要展覽。 美國布魯克林博物館的永久收藏其中包括馮明秋的三幅卷軸作品,包括《麻後沙字》、《天打雷劈,水拓字》和《夜行者之歌,時字》,以及四枚印章作品。目前在「中國藝術」展覽區中展出的是卷軸作品之一 - 2013年創作的《麻後沙字》。 題字: 大麻之後 麻後的幸福 掙扎扭動 張向空虛空間 交錯狂亂 上下舞成一片 走著走著 越出價值意義之外 踏破禁錮時光的囚籠 邁向夜的盡頭 命的盡頭 一踏足 一轉身 又自覺地沉淪到底...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小品系列被納入土耳其Borusan Contemporary Art Collection收藏 2019年10月24日 吳季璁錄影裝置作品《 小品之十一 茶花》《小品之十二 彎子木》日前被 Borusan Contemporary Art Collection 收藏。 Borusan Contemporary Art Collection 是土耳其首家加入 IACCCA 協會(國際當代藝術收藏集團協會)的當代藝術收藏機構,於 20 世紀 90 年代成立,初以收藏土耳其現當代藝術為中心,進入...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Deine Kunst "The Conditions of Being Art (or the Amateur)" at the Städtische Galerie Wolfsburg, Germany 2019年10月19日 Deine Kunst - Chapter Three: The Conditions of Being Art (or the Amateur) Venue: Städtische Galerie Wolfsburg, Germany Exhibition Period:... 閱讀更多 -
邁克爾•穆勒
於柏林Schau Fesnter參加群展「In Search of the Miraculous」 2019年10月12日 群展「In Search of the Miraculous」 地點:德國柏林Schau Fenster 展覽日期:2019年10月12至31日 策展人:Dr. Heike Fuhlbrügge 參展藝術家:Michael Müller, Yael Bartana, Salome Machaidze, Sophia...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首屆劉國松水墨藝術獎得獎者 2019年10月3日 首屆劉國松水墨藝術獎得獎者 頒獎典禮:2019年10月5日下午4時正 地點:香港 水墨會, 展位L6,水墨藝博2019, 香港灣仔會議展覽中心 香港水墨會與劉國松文獻庫很榮幸能夠主持首屆劉國松水墨藝術獎的開幕儀式。此獎將會表彰大中華地區內現代水墨藝術中的擁有傑出成就的藝術家。吳季璁被 傑出的評審團挑選 為首屆的得獎者。他的兩副《氰山集》 系列的作品將於 2019年10月3日至7日在香港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的水墨藝博2019 香港水墨會展位展出。 吳季璁提名人、策展人吳超然撰寫提名理由如下: 『吳季璁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他在2003年的時候,就以〈鐵絲網系列〉獲得台北獎。在這件作品之中,他以簡單的機械裝置推動一小片置於光學鏡頭前的鐵絲網,然後透過燈光的投影在牆面上呈現出一個有如山水意象的畫面─從模糊到清晰,然後反覆這個過程。 從大學時代開始,吳季璁對於中國山水畫或東方意象(images)始終保持高度的關懷與興趣。雖然,他選擇以油畫組畢業,但是近十幾年來的作品雖然不以正式的水墨作品從事創作,但水墨的內在精神與幽微美感,始終是他的核心關懷之一。 2003年的〈鐵絲網系列〉是在實質上放棄了「筆」也捨掉了「墨」,但最終獲得一個投影在牆面上的(不斷變動中的)山水影像。雖然吳季璁的機械裝置非常低科技而簡單,但〈鐵絲網系列〉所及的創作理念卻極為複雜:(1)在邏輯上,這件作品會把劉國松當年所主張的「革中鋒的命」推展到「革筆墨的命」,甚至完全捨棄「筆墨」(2)不斷變動的焦距所造成的山水意象投影,也連帶促使觀者會去思考西方從15世紀之後發明透視法,以及19世紀發明攝影術對於繪畫所造成的深遠影響。 約從2012年開始,吳季璁開始利用藍曬法(blue prints)來創作他的〈皴法習作〉與〈氰山系列〉。在這兩個系列中,他先把宣紙揉出皺紋,再塗抹上感光劑然後拿到戶外利用陽光自然曝曬;感光劑的多寡以及曝曬時間的長短就會在宣紙上產生深淺不一的藍白相間的山水。較早期的〈皴法習作〉呈現的藍白相間、帶有紋理的畫面;〈氰山系列〉則開始利用拼貼與後製的方式,增添畫面更為複雜的肌里與細膩的局部。 吳季璁的重要性並不在於他的紙上作品看似劉國松在1960年代的嘗試。他的思考脈絡是:當「筆墨論辨」似乎走到了一個歷史瓶頸時,如何在當代視覺文化的脈絡裡,以新的手法以和觀看方式來討論東方美學裡的幽微。在新媒體與影像盛行的時代裡,吳季璁的〈氰山系列〉,從西方攝影史的角度而言,是使用一種最“傳統”的顯影方式來製作山水意象:斑駁的紋理、無法精準掌握的曝光效果、後製表貼的宣紙,都賦予了吳季璁作品一個新的向度。可以說,對照於傳統所強調的用筆與用墨,吳季璁的〈皴法習作〉與〈氰山系列〉在這個時代,展現了另一種當代水墨經驗的探索。 』... 閱讀更多 -
周綠雲
香港水墨會於水墨藝博2019呈獻「向周綠雲致敬」特別展覽 2019年09月28日 香港水墨會於水墨藝博2019呈獻特別展覽「向周綠雲致敬」 展期: 2019年10月3日至7日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水墨藝博2019,香港水墨會L6展位 香港水墨會將於水墨藝博2019上呈獻 特別展覽「向周綠雲致敬」,是次展覽展出的作品來自私人收藏。周綠雲 是新水墨運動中的先鋒及 傑出的藝術家,也是香港「一畫會」 的重要成員。在2019的深秋,多個 包括周綠雲的作品的展覽正在展出:亞洲協會呈獻「萬象之根:周綠雲繪畫藝術展」、世界畫廊的群展「體現」及水墨藝博2019(J2展位),香港都爹利會館亦會有一個展覽即將呈現。 了解更多 -- http://www.inksociety.org/programmes/Education_Programme_at_Ink_Asia_2019 閱讀更多 -
劉國松
水墨藝博2019藝術家座談:「當代水墨藝術的文化傳承」 2019年09月28日 藝術家座談:「當代水墨藝術的文化傳承」 講者: 現代水墨畫之父 - 藝術家劉國松; 台灣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副教授 - 李君毅 主持:馬唯中,香港M+水墨藏品策展人 活動日期和時間:2019年10月4日 下午4時正至5時正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水墨藝博演講廳 不論在學術和商業上,當代水墨藝術已經令全球對其產生興趣。是次講座就當前水墨藝術的蓬勃發展探討其文化上的歷史傳承,以及有關當代文化的身分認同與定位問題。 了解更多 -- http://www.inkasia.com.hk/index.php/programme/academic-programme/ 閱讀更多 -
胡安 • 福特
R & M McGivern 藝術獎決賽 2019年09月23日 「R&M McGivern 藝術獎2019 」 地點:澳洲ArtSpace at Realm及 Maroondah Federation Estate美術館 展期:2019年11月23日至2020年2月1日 胡安 • 福特 (Juan Ford) 是「R&M McGivern 藝術獎2019 」的決賽入圍者之一。福特的作品《A... 閱讀更多 -
胡安 • 福特
剛果青年藝術雙年展 2019年09月21日 剛果青年雙年展 展期:2019年10月21日至11月21日 地點:Kin ArtStudio,Institut Francais ,Centre Bilembo and Académie des Beaux-Arts ,以及剛果民主共和國金夏沙的多個公共場所 胡安 • 福特(Juan Ford)將以他的全新裝置作品參加首屆剛果青年藝術雙年展。是次藝術雙年展將在國際化城市-金夏沙 舉行,展覽將有超過40多位來自五大洲的藝術家和創作者參與。 首屆雙年展以「過渡」(Transition)為題,由視覺藝術家Vitshois Mwilambwe Bondo策劃,公共空間項目則由建築師兼設計師Nicolas-Patience... 閱讀更多 -
劉慶倫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當代水墨—高峰班作品展」 2019年09月16日 「當代水墨 — 高峰班作品展」 地點: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展期:2019年9月16日至29日 劉慶倫的「臨界」系列的新作於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美術館的群展「當代水墨 — 高峰班作品展」展出。為期一年的「當代水墨藝術家高峰班」由現代水墨藝術之父劉國松主持,並由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的當代水墨藝術研究院協辦,目的是從倡導當代水墨要從臨摹教學轉變為實驗教學,鼓勵學生們不斷探索新的技法、材質。 是次群展標誌著15名藝術家學員正式畢業,並展示他們過去一年的成果。 了解更多 -- https://www.siva.edu.cn/mainNews.aspx?type=nt&id=2241&li=0 閱讀更多 -
唐家偉
獲美國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表彰「前瞻藝術家」 2019年09月14日 已故香港水墨藝術家唐家偉先生獲美國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表彰「前瞻藝術家獎 Visionary Artist Award」。和諧喜樂2019慶典晚會將於2019年10月5日舉行,主題為「煉憶術 Remembrance」,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將於晚宴上頒發獎項給三位傑出人士和兩個團體,表揚他們對華人文化界的貢獻和成就: - 余鼎昂,奉獻社會終身成就獎 - 餘愛蓮,回饋社區終身成就獎 - 唐家偉,前瞻藝術家獎 - 美國華人歷史學會,社區開拓者 - 華人權益促進會,社區先鋒 唐家偉多年探索及自學潑彩山水畫,參考國畫大師張大千的潑墨技法,唐家偉亦從此因而聞名。唐家偉在其創作後期發明的「手指畫」作品中,發現了自己真實的聲音,完全放棄畫筆並用手指和指甲繪畫,使他創造出強大、大規模和豐富情感交流的作品。 了解更多 -- https://www.cccsf.us/ 閱讀更多 -
姚海
獲德國杜塞爾多夫Lepsien藝術基金會頒發新興藝術家獎 2019年09月8日 姚海獲德國Lepsien藝術基金會頒發新興藝術家獎,並將於今年秋季參加在德國杜塞爾多夫Art House舉行的 2019/2020年度之新興藝術家國際資助計劃。 姚海於1980年於中國甘肅出生,在2009年移居香港、2014年移居香紐約,現於香港及上海工作及居住。姚海的創作方向涉及裝置、雕塑、繪畫、錄像、表演、聲音和攝影等表現形式。姚海曾在香港世界畫廊(「姚海 個展」,2018年)、香港 醫學博物館(「花明處解構 · 矛盾中縫合」,2018年)、上海五五畫廊(「圖像中探險」,2018年;「0 + 1 + 十二」,2017年)、武漢合美術館(「解構的遊戲」,2017年)和中國武漢K11藝術村(「界外」,2016年)舉辦個展。 姚海的作品曾在台北國際藝術村、韓國CICA美術館、美國紐約皇后美術館、美國紐約威廉斯堡藝術與歷史中心等地展出。 了解更多 -- http://www.lepsien-art-foundation.com/?lang=en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藝術長夜 2019:柏林工作室開放日 2019年09月3日 柏林工作室開放日 地點:Room 203,Building X,Studios ID,Genslerstrasse 13-13a 13055,柏林,德國 日期:2019年9月6日, 晚上6時至凌晨12時 吳季璁將參與2019年的《藝術長夜》(Lange Nacht der Bilder)活動 ,於2019年9月6日在柏林舉辦工作室開放日 。觀眾有機會直接與吳季璁進行互動,一睹藝術家製作其標誌性《氰山集》系列 的過程,從而深入了解藝術家的創作之旅。 如對吳季璁的柏林工作室開放日 有興趣,歡迎與我們聯絡取得更多資訊及報名。 了解更多 --...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Group Exhibition "Klappe zu, Affe tot" at Kunstaele Berlin, Germany 2019年08月23日 'Klappe zu, Affe tot' (Works from the Bergmeier Collection) Venue: Kunstaele Berlin, Bülowstraße 90, 10783 Berlin, Germany Exhibition Period: August... 閱讀更多 -
周綠雲
亞洲協會呈獻《萬象之根:周綠雲繪畫藝術展》 2019年08月15日 《萬象之根:周綠雲繪畫藝術展》 地點: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展覽日期:2019年9月25日至2020年1月5日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聯同香港賽馬會呈獻《萬象之根:周綠雲繪畫藝術展》,為亞洲協會香港中心「二十世紀中國女藝術家系列」之第三檔展覽。周綠雲(1924-2011)是香港新水墨運動之中別樹一幟的先驅。她在1950至2000年代,橫跨半世紀的藝術生涯中,不斷實驗創新水墨的可能性,發展出獨特的抽象視覺語言。她的作品受形上學、科學、宗教和文學所啟發,同時流露她對生命的個人詮釋。本展覽繼藝術家逝世後,首次透過單元式策展匯聚超過四十幅作品,追溯周綠雲的創作脈絡及貢獻。 了解更多 -- https://asiasociety.org/hong-kong/exhibitions/hong-kong-jockey-club-presents-world-within-art-and-inspiration-irene-chou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參加2019威瑪藝術節,發表新裝置作品《灰塵》 2019年08月13日 2019威瑪藝術節《光之禁區》 地點: 德國威瑪Am Kirschberg 4,E-Werk,99423 展覽日期: 2019 年 9 月 5至7 日 藝術家對談 :2019年9 月 7 日下午 1 時 30...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留園」,德國基森Giessen New Art Association 2019年08月12日 「留園」 地點:德國基森 Giesson New Art Association 展期: 2019年8月31日至10月12日 吳季璁的最新個展「留園」將於2019年8月31日於德國基森Giessen New Art Association開幕,本次展覽由德國攝影師兼策展人華安瑞策劃。吳季璁將會在這次展覽中展出《 氰山集》和《小品》系列的全新作品。 閱讀更多 -
胡安 • 福特
入圍2019年Arthur Guy紀念繪畫大獎 2019年08月2日 「2019 Arthur Guy 紀念繪畫大獎群展」 地點:澳洲本迪戈美術館 展期:2019年9月14日至12月8日 胡安•福特 (Juan Ford) 被選為2019年Arthur Guy 紀念繪畫大獎的最終入圍者之一。他的作品《Archetypist》將於2019年9月14日至12月8日在澳洲本迪戈美術館舉辦的「2019 Arthur Guy 紀念繪畫大獎群展」中展出。 Arthur Guy 紀念繪畫大獎由Allen Guy CBE... 閱讀更多 -
羅蘭德 • 畢爾曼
於「皇家雕塑家協會 — 仲夏展」展出作品 2019年07月22日 「皇家雕塑家協會 — 仲夏展」 地點:皇家雕塑家協會,Dora House,108 Old Brompton Road,South Kensington,英國倫敦 展期:2019年7月22日至9月14日 羅蘭德 • 畢爾曼全新的裝置藝術作品「Station Study 3」參展「皇家雕塑家協會 — 仲夏展」, 本次展覽由約克郡雕塑公園主席 Greville Worthington先生策劃。... 閱讀更多 -
唐家偉
「唐家偉:旅塵」策展人講座,香港都爹利會館 2019年07月12日 「唐家偉:旅塵」策展人講座:毛岱康女士(Catherine Maudsley) 地點: 香港中環都爹利街1號上海灘3樓都爹利會館4樓圖書館 日期:2019年7月23日下午6時30分至8時正 香港著名 水墨藝術家唐家偉(1957-2012)的個展「唐家偉:旅塵」於2018年10月12日至2019年3月9日在美國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舉行。在這個大膽策劃的展覽中展出23件作品,利用對比 來表達藝術家卓越的藝術創意成長過程。在演講中,毛岱康女士將分享如何想像將展覽視為一個旅程。她還會就著香港環境下的藝術家對所支持不同宗教的傳統精神教義而進行深入探究。 活動免費入場, 座位有限。 所有參加者將免費獲得一本完整的「唐家偉:旅塵」雙語出版彩圖本。 活動謹請預約,聯繫方式:programs@duddells.co 閱讀更多 -
張爽
雙人展「Body, Self, and Identity」於NanHai Art 畫廊展出 2019年07月4日 「Body, Self, and Identity: Stella Zhang and Hong Chun Zhang」 地點:美國加州米爾布雷NanHai Art畫廊 展期:2019年7月27日至8月30日 張爽將於這個盛夏在美國加州米爾布雷NanHai Art畫廊 參展 雙人展「Body, Self, and Identity:... 閱讀更多 -
劉慶倫
「水墨樣本 — 多重語境下的水墨研究」上海美博藝術中心 2019年06月22日 「水墨樣本 — 多重語境下的水墨研究」 地點:上海美博藝術中心 展期:2019年6月21日至7月9日 劉慶倫參展上海美博藝術館舉辦的群展「水墨樣本—多重語境下的水墨研究」,本次展覽由年輕評論家兼獨立策展人李擎策劃,中國當代水墨之父劉國松為藝術顧問。 是次群展展示了來自中國不同城市、生於50年代至80年代的14位藝術家的作品,以水墨為媒介探索他們在各個城市成長的記憶,形成了中國南北之間的互動。 劉慶倫在香港世界畫廊的個展將延長至2019年7月6日。 了解更多 -- www.mei-bo.cn www.sohu.com/a/320646493_453900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藝術家講談會,臺北市立美術館 2019年06月13日 展覽漫遊:「 于彭 -- 行者、天上、人間」 -- 吳季璁 X 吳超然 講者:吳季璁、吳超然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日期:2019年6月15日,15:00 - 17:00 于彭被認為對水墨畫80、90年代以來的現當代水墨創新具有突破性貢獻,觀眾不禁好奇,筆法與墨法嚴謹的水墨傳統如何被于彭突破? 在這一場獨特的對談裡,藝術家吳季璁與于彭回顧展的策展人吳超然老師將針對于彭創作的幾項議題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談,包括:于彭的筆墨從哪裡來?如何在他的畢生創作裡實踐?西方的素描(硬筆)如何轉化成為筆墨(軟筆)?「筆墨」在當代的意義等。 了解更多 -- https://reurl.cc/Kok1n 閱讀更多 -
唐家偉
「唐家偉:旅塵」新書發佈會及講座,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2019年06月11日 「唐家偉:旅塵」新書發佈會及講座 地點: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舉行 日期: 2019年7月9日,開幕酒會:晚上6時30分;講座:晚上7時30分至8時15分 身為展覽「唐家偉:旅塵」*的策展人,著名策展人兼藝術歷史學家毛岱康女士(Catherine Maudsley)將主持是次新書發佈會及講座,與M 香港視覺文化館策展人彭綺雲女士和藝術家妹妹唐慧中女士進行對談,探討其策展過程,分享如何將展覽視為一個「旅程」,以及唐家偉的藝術。 這本書記錄了著名香港水墨藝術家唐家偉(1957-2012)的於美國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的個展「唐家偉:旅塵」*,展覽中的 23件作品,其中包括藝術家的標誌性手指畫,以及首次發佈的個人筆記。此外,新書内容還有由策展人毛岱康女士、美國密爾斯學院東亞研究主席Mary Ann Milford和四川美術學院教授吳松先生撰寫有關藝術家及其作品的論文。 唐家偉逐漸被公認為一位重要的水墨藝術家,他通過「手指畫」創造了情感交流藝術。他放棄了畫筆,直接用手指和指甲畫畫,創作出強大的作品,亦成為他創作後期、成熟時期的標誌。新書「唐家偉:旅塵」概述了藝術家所遺留下淒美的作品和其創作生涯,為這位富有創造力的藝術家的作品和過程提供了多種觀點和見解。 *「唐家偉:旅塵」於2018年10月12日至 2019年3月9日在美國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展出 前往亞洲協會網站預約活動 -- https://asiasociety.org/hong-kong/events/wesley-tongson-journey?fbclid=IwAR02u3EzEnK_wSJtXwazygP8DiJANQ6EmiXw0vRb-f8dBQVezzzFXixhzmU 閱讀更多 -
張爽
《封存的記憶》於美國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展出 2019年06月1日 群展: 「2019年現在時:煉憶術」 地點:美國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 展期:2019年4月27日至12月21日 美國舊金山中國文化中心(CCCSF)最新的群展「2019年現在時:煉憶術」反映回憶的複雜性,重要性和責任。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及藝術團體共14名,以裝置雕塑、實驗電影、照片等多種藝術形式為載體,受1989年全球文化政治動盪三十周年啟發,用藝術的語言從宏觀上表達了追求自由抗爭的歷史時刻的重要性,並重溫記憶。 參展的藝術家及藝術團體有Asian American Arts Center、Sofia Cordova、顏峻、劉虹、張賢明、林東鵬、Related Tactics、徐坦、Tina Takemoto、Jenifer Wofford、高霞、李消非、吳玉仁、張爽。共同探討回憶的責任,特別是考慮到民主政體受到威脅,全球仇外加劇,倒退政策對移民和難民生活造成影響,以及縮緊有計劃的暴力和種族歧視。 了解更多 -- https://www.cccsf.us/pt2019/ 藝術家的創作自述 封存的記憶 ... 閱讀更多 -
秦冲
參加北部藝術區國際藝術大展2019 2019年05月29日 北部藝術區國際藝術大展 2019 地點:Kunstwerk Carlshütte, Vorwerksallee,德國 展期:2019年6月1日至10月13日 自1999年北部藝術區國際藝術大展 已成為每個盛夏歐洲當代藝術最大的展覽之一。每年北部藝術區國際藝術大展會由評審團選出200多位國際藝術家展出包羅萬有的當代藝術作品。 每個單獨的作品不只在表達其創作意義,並需與Carlshütte和相鄰的歷史雕塑公園的自然環境並列時,創造出全新的視角觀點。 第21屆大型夏季展覽將展出來自世界各地200多位藝術家的繪畫、攝影、雕塑和裝置作品。每件藝術品都代表著藝術家的思想,同時亦與其他藝術家進行對話。 北部藝術區國際藝術大展將於2019年呈現來自中國的新亮點。在往年欣賞過劉若望的巨猿和徐冰的鳳凰後,觀眾今年可以期待鄧國源的《諾亞花園》、奚建軍的《通天塔》和秦冲的《黑白聯合國》。 《黑白聯合國》是一種現場性的裝置,構成因素包括了偽裝的「開幕式」,以及開幕式中藝術家與其他參與者的出場。就國際政治而言,聯合國一直是世界秩序的象徵,也是規範二戰以後不同國家利益的權威組織。但是,大半個世紀以來的聯合國實踐卻與其宗旨並不對應,根本就是大國造勢的話語舞台,同時也成為大國之間爭吵不休毫無結論也無法規範強國利益的辯論場所。藝術家似乎對現實中的聯合國這一喧囂特徵頗有感受,他通過黑白的過濾來淨化這一莫衷一是的政治論壇,並通過這一過濾讓藝術滲透進去,從而改變原來的現實。 了解更多 -- https://www.nordart.de/en/ https://read01.com/zh-hk/eznD3EQ.html#.XQR3ohYzaUk 閱讀更多 -
姚海
「有機生產」,上海要空間 2019年05月18日 「有機生產」 地點:上海要空間 展期:2019年5月18日至6月4日 「有機生產」項目計劃是涉獵了表演、行為、聲音和劇場等形式的一個交互實驗項目。姚海希望藉以多個無聊的行為和表演來實現一種生產和交響。構成生產的各個演出部分相互沒有直接的關聯,而且不帶有明確的指向性和敘事性,強調一種自然生成和發酵,它們更像是每個獨立的無調樂章聲部,各自演繹完成一種純粹的生產文脈。 姚海意欲透過塑造這種無聊的生產系統來獲得產品和新的生產動力。他將在一種不斷演化的過程之中完成質疑和考證,體驗一種盡可能純粹的美學生成可能。 藝術家在展覽空間內共安排了四組行為演出和與之相關的多項副產品(視頻、聲音、圖像等)。四組表演同步發生,它們交合生成共鳴,其各個部分又獨立生產聲音、行為、表演、敘事、雕塑、圖像和空間等議題的想像。在演出的同時,姚海在空間內疊加了自己創造的語言作為背景來統治現場,以一種魔幻幽默的手法介入,實現了對空間的有效變調和擴張。 閱讀更多 -
訪問創辦人蘇法烈
Hong Kong Tatler 2019年05月17日 Hong Kong Tatler的Oliver Giles與世界畫廊的創辦人及主席蘇法烈(Fred Scholle)進行訪談,探討香港藝術界的發展, 45年前開設世界畫廊的經歷及畫廊的未來發展。 Art Insider: Fred Scholle By Oliver Giles 1974年自今,香港的藝術界經歷了巨大的變遷。當時香港藝術館剛剛開幕,香港藝術中心亦正在建設中,只有少數商業畫廊,世界畫廊正是其一。 2019年是世界畫廊成立的45週年,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畫廊。「我認為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世界畫廊創始人及主席蘇法烈說道,他專注香港、台灣和中國大陸的當代水墨藝術,為畫廊在香港劃出了一席之地。在訪談裡,蘇法烈提到他在香港舉辦的首次個展,並且講述畫廊如何接觸新領域、與概念藝術家Michael Müller等合作的有趣經歷。 第一件觸動你的藝術品是什麼? 我對藝術的興趣可能要追溯到在我搬到香港之前約20世紀60年代期間。 David Hockney是我當時感興趣的藝術家之一,但我對他的素描比他的油畫更感興趣。他的素描真的觸動了我,最吸引我的是他的肖像畫,包括朋友、情人或家人的肖像。...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Deine Kunst - The Art(ist) is Present 」於德國Städtische Galerie Wolfsburg展出 2019年05月16日 Deine Kunst - 'The Art(ist) is Present' 地點:德國禾夫斯堡 Städtische Galerie Wolfsburg 展期: 2019年5月18日至10月6日 「邁克爾•穆勒: Deine Kunst」第二階段的展覽有一個可變換、玩味十足的標題: 一,“The Art(ist) is Present”... 閱讀更多 -
唐家偉
《梅花》於美國亞太博物館展出 2019年05月16日 地點:美國亞太博物館(USC Pacific Asia Museum) 展期:2019年5 月至11月 世界畫廊榮幸宣布唐家偉的作品 《梅花》 (1993) 將在美國亞太博物館的中國館展出,展期至2019年11月。 了解更多 -- https://pacificasiamuseum.usc.edu/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參加倫敦攝影藝博會2019 2019年05月11日 倫敦攝影博覽會2019 地點:英國倫敦薩默塞特府 展期: 2019年5月16日至19日 吳季璁將呈現《氰山集》,《小品》與《皴法習作》系列。《氰山集》系列源自《皴法習作》,是吳季璁持續發展的系列作品之一,藝術家將藍曬與拼貼等現代技術與藝術手段創造性地嫁接至傳統東方山水意象和皴法美學之中。這組作品反映了吳季璁長期以來的思考與關注方向,即精神性的傳統文人風景如何與科學化、機械性的記錄媒材共存、相互解讀與拓展。《小品》系列則在此基礎上格外側重傳達傳統美之不可控與不可期,甚或消逝。藝術家在憂鬱底色之上試圖記錄的正是這種陶醉著迷卻又無可奈何的交雜感觸。 了解更多 – https://photolondon.org/ 閱讀更多 -
胡安 • 福特
參加2019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之UBS藝術家講座 2019年03月30日 UBS Open Classroom 藝術家:胡安 • 福特 地點:UBS Lounge,香港巴塞爾博覽會 日期:2019年3月30日下午3點 澳洲藝術家胡安 • 福特受UBS邀請於香港巴塞爾博覽會期間參加藝術家講座,分享其創作歷程。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水晶城市 003》被納入香港M+博物館典藏 2019年03月28日 香港收藏家仇浩然慷慨捐贈了吳季璁的《水晶城市 003》 給香港M+博物館。 《水晶城市》系列利用不同大小的透明矩形塑膠包裝,構建出一座微型城市,並以遊移流動的光線來照亮作品,由此形成虛擬的城市景觀,作品對於當代生活的象徵性投射與M+收藏的關注重點不謀而合。 《水晶城市 003》 軌道、馬達、LED、塑膠容器 (PET、PVC、PS),尺寸視空間而定,2010 了解更多 -- https://www.westkowloon.hk/en/the-authority/newsroom/m-announces-recent-major-acquisitions-deepening-its-engagement-with-hong-kong-and-broadening-its-global-multidisciplinary-perspective/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新工作室於柏林盛大開幕 2019年03月25日 邁克爾•穆勒的新工作室於柏林盛大開幕,同時舉行展覽「The Pregnant Man」及新書發佈會,展覽由Philipp Bollmann策劃和主持。 閱讀更多 -
羅蘭德 • 畢爾曼
《Stations 2》裝置作品在阿姆斯特丹隱士廬博物館展出 2019年03月1日 地點:阿姆斯特丹隱士廬博物館 展期:2019年3月6日至5月19日 羅蘭德畢爾曼的《Stations 2》裝置藝術於阿姆斯特丹隱士廬博物館的「Stations - Troubled Waters」群展中展出。由Marleen Hengelaar和Aniko Ouweneel策劃的14場獨立展覽於阿姆斯特丹的14個地標展出這作品。 《Stations 2》 三個高速公路十字防撞護欄,每個500 H x 280 W x 500 H cm,33個油桶,每個60... 閱讀更多 -
邁克爾 • 穆勒
參加 2019 繪畫雙年展 2019年02月15日 2019 繪畫雙年展 地點:英國倫敦 The Drawing Room 展期:2019年2月20日至3月26日 邁克爾•穆勒從語言學、數字符號、恆星與太陽系等主題中汲取靈感繪畫,其衝擊和影響雖然基於實證結果,但主要是由藝術家自己發明的實驗系統。 了解更多 -- https://drawingroom.org.uk/drawingbiennial2019/drawing/ohne-titel-atkr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光之景:山水畫的當代想象」於美國華美博物館展出 2019年02月8日 雙人展:「光之景:山水畫的當代想象」 地點:美國華美博物館 展期:2019年2月7日至11月10日 「光之景:山水畫的當代想象」通過台灣藝術家吳季璁與董承濂的沈浸式光影裝置作品,展現了新媒體藝術的兼容性,探討中國山水畫的精神所在。 吳季璁所展出的《氰山集》、《鐵絲網五》與《水晶城市 007》三件作品均以光為基礎元素揭露出當代生活中超日常的山水景觀,從截然不同的角度探索著光在物理世界的施展空間,與坐落於洛杉磯中國城的華美博物館的歷史建築相呼應,令觀者在抽象與具象、傳統與現代之間游移悠遊。 了解更多 -- http://camla.org/lightscapes-re-envisioning-the-shanshuihua/ 閱讀更多 -
Adia Millett
Solo Exhibition at the California African American Museum in LA 2019年02月1日 Adia Millett: Breaking Patterns Curated by: Mar Hollingsworth, Visual Arts Curator and Program Manager Exhibition Period: February 5 to August... 閱讀更多
頁
1
於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