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dm Celebrates 50 Years!
Rebranding and Opening of gdm Taipei in late 2024 2024年10月17日 為慶祝50周年(1974-2024)及向畫廊創辦人Fred Scholle致敬,世界畫廊(Galerie du Monde,簡稱gdm)正式更名為“爍樂畫廊”,“爍樂”為Scholle的中文音譯。 於此同時,畫廊主席及創辦人Fred Scholle榮幸宣布,爍樂畫廊即將在台北開設第二個空間,於年底揭幕。選址台北内湖區核心地帶,gdm台北坐落於瑞光路390號新竣工的國美瑞光中心大樓的一 、二層。新空間由畫廊多年的合作夥伴AB Concept 操刀設計並由台灣傳昇室内裝修公司製作。 為配合新空間的開設,gdm台北將會發佈一個專門發掘本地年輕藝術家的項目:上青 (台語發音Siōng Tshinn)。 為台灣年輕,未被代理的藝術家提供發表作品的平台,希望透過該項目根植本地藝術社群。 爍樂畫廊1974年創立,以開創性的戰後華人藝術項目而受到國際讚譽,目前代理了二十多位藝術家,致力支持新銳、中生代和亞裔離散藝術家的藝術實踐。為藝術家提供更多元的實驗平台和展覽機會,並以最大限度展現他們的理念,發揮當代藝術作為社會參與性論述的潛能。 閱讀更多 -
Roland Biermann
All The World Is A Stage Exhibited at CSI Project Space 2024年10月16日 羅蘭德•畢爾曼(Roland Biermann) 的雕塑作品《全世界是個舞台》(2022 年)被納入由 Micki LeMieux 在芝加哥 CSI Project Space 策劃的群展《存在即政治》中。 日期: 2024 年 10 月 18 日至 11 月... 閱讀更多 -
Tang Kwong San
Exhibition Review, Ming Pao 2024年10月4日 嚴嘉栢評論鄧廣燊的《砧木》,”混雜物料交織情感 錄像畫作重組寓言故事“ 刊登於明報2024年10月4日印刷版。 可以說的話,為什麼要畫?言語以外的世界無以名狀,卻依然存在、仍能感知。藝術家鄧廣燊近年累積創作物料,也在積累情緒,他說:「我一開始有一個衝動,我想斬一棵洋紫荊樹。」他拿着銅斧頭,砍掉一棵洋紫荊樹——砍樹令他聯想到伊索寓言《誠實的樵夫》,不育的洋紫荊樹讓他想起從前在垃圾站撿拾的宗教玩具。寓言故事混雜交錯,成為情感的載體——難以言說,那麼一一畫出來。 - 鄧廣燊畫的都是物,物串連起他的寓言故事,他解釋:「一些物件作為物理存在,其實它自己也會累積很多東西。」在他的繪畫過程中,物也在說故事——除了《羊蹄甲 I》(2024)和《羊蹄甲 II》(2024)是油畫,其餘畫作都用鉛芯筆創作。0.5毫米、4B的原芯筆,只透過灰度來呈現畫像,背景用原芯筆塗黑,筆觸清晰可見,「刻意抽走所有畫的背景,對我來說,整個展覽像是在重組一個寓言故事」。與其說是塗黑,更像是將大量石墨摩擦到畫布上,「用同一個工具,從畫中看到畫畫的動作,這個媒介很容易看到用了多少時間,因為每一筆都很容易看到。但油畫不是這樣,油畫其實是一層層,而且它可以蓋過你之前做的東西」。 Learn more-- 混雜物料交織情感 錄像畫作重組寓言故事 - 20241004 - 副刊 - 開眼 - 明報新聞網... 閱讀更多 -
Fung Ming Chip & C. N. Liew
"The Significance of Writing" at Rong Bao Zhai Guangzhou 2024年9月25日 馮明秋的《安靜新舊墨字》(2001年)和劉慶倫的大雄系列之《平安喜樂》(2011年)將在群展《榮寶齋與藝術家——書寫的意義》中展出。 策展人:叢濤 展覽時間:2024年9月28日至10月27日 開幕時間: 9 月 28 日,下午 3 點 地址: 榮寶齋廣州,廣州市越秀區東湖路123-3 這是跨越傳統和當代的關於中國的書法-文字藝術的特殊展覽。作為廣州榮寶齋的“榮寶齋與藝術家”系列特展,今年的主題是“書寫的意義”。選取了中國現代和當代藝術家書寫和製作的作品。這些作品既包含了傳統意義上的書法作品,也包括了以漢字的意象、觀念進行創作的當代藝術家的圖像作品。書法藝術和文字藝術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一直與社會、信仰、心靈高度互動。在文化的變革中凸顯精神曲線,極具魅力。本次展覽將中國現代的書法變革和當代的圖像創新並置在一個完整的展示空間里,共同與中國久遠的文字和書法傳統交互對話,各具風采。打通了傳統藝術和當代藝術的文脈。—— 尹吉男,廣州美術學院圖像與歷史高等研究院院長 Learn more -- 展讯|“荣宝斋与艺术家——书写的意义”将于9月28日开幕 (qq.com) 閱讀更多
-
Tang Kwong San
Profiled by Ivy Ma 2024年9月23日 鄧廣燊的老師馬琼珠回顧他過去十年的創作進程。從2020年鄧廣燊在Hidden Space的首次個展到2024年在gdm的個展 《砧木》,馬琼珠分析並欣賞鄧廣燊的藝術實踐。 '他的工作室裏,就只有一支油畫筆。我常想像,那種Tuymans 式的灰度,或多或少是這樣得來的——少數的顏色、大量白色加小量黑色,於反覆混合、吸收和洗濯間,在同一支畫筆頭努力「油」合。至於廣燊,他長期專注以鉛芯筆作為工具。我不知道一開始時,會否只是因為經濟及方便的原故。或許也不重要。從2017 年至2024年,八年裏,他仍然在用著這工具。看來除了克制,也是固執和堅定。' Learn more-- 緩慢移動著的情感裝置——寫鄧廣燊走近第十年的創作迴旋 | 馬琼珠 | 虛詞 p-articles 閱讀更多 -
Steph Huang
"Property For Sale" Opens at the Hong Foundation 2024年9月14日 雨棚計畫 ❘ Steph Huang Property For Sale 吉屋出售 開幕導覽將於2024年9月14日(六)下午兩點舉行,免費入場。 地點:洪建全基金會(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9號12樓) 展覽說明 一杯咖啡的消費得以窩在店裡一個午後,一份租約或一紙地契能換取一輩子安身立命。身體占用了地球的面積是有代價的嗎,彷彿得替我們自身的存在添置一方天地。也許這份忐忑僅僅是另一個資本主義的副產品,仍在集氣中的自信心危機,或反應了日益膨脹的人口在狹地上的掙扎? 我們總愛怪腔怪調的朗誦著,在台灣難以被忽略的搶眼的大面幅房地產廣告,稀有輕奢景觀三房,華夏透天美墅。從早期喜愛挪用歐美日城市國名,到富御豪賓悅桂逸璽佳芳善各式歷久不衰的華麗辭藻。紐約時報上林林總總億萬豪宅出售的新聞和政府頭痛的社會住宅短缺,普通市民對遮蔽物和領土的想望,歸屬的需求卻似乎少有梳理。這一批新的系列借用了台灣早期的水泥屋瓦,沒落的口吹玻璃,荒謬的廣告,老派合室門,講述人們的棲地、夢想、寂寥和孤單。 關於藝術家 1990年出生於臺灣,現於倫敦打滾創作。藝術實踐研究了商業和量產、食品工業的跨文化和歷史面向,及此市場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藉由改變尋常空間和物體,創造出了許多極簡主義般的雕塑,在詩意和寂靜中引起觀者的迴響。她於2021年獲得皇家藝術學院雕塑碩士學位。近期個展包含倫敦泰德美術館(2024);倫敦Standpoint藝廊(2024);德國弗萊堡E-WERK (2024); 倫敦 Public 藝廊(2023);倫敦金匠當代藝術中心(2022);mother’s tankstation(2022)... 閱讀更多 -
Adia Millett
“Sunset/Sunrise” Mural, UCSF Health’s Bayfront Medical Building 2024年9月13日 艾迪亞•米勒 (Adia Millett) 的「日落/日出」是 UCSF Health's Bayfront Medical Building其中一項新藝術裝置。這幅令人震撼的聲景壁畫和Wowhaus的聲音互動雕塑在UCSF Mission Bay 新的門診大樓裏展示。 日落/日出 聲景壁畫名為「日落/日出」,高 13 英尺,寬 80 英尺。該作品由奧克蘭(Oakland)藝術家艾迪亞 米勒 設計創作,使用三個不同的喇叭,放置在色彩繽紛的壁畫上方,每個喇叭都會發出不同代表地球的寧靜的鈴聲。... 閱讀更多 -
Adia Millett
Saint Joseph’s Arts Foundation 2024年9月10日 Adia Millett 將參加 Saint Joseph's Arts Foundation 的下一個展覽「Packing and Cracking: The Art of (and Response to) Gerrymandering 」。 這個展覽由 Saint... 閱讀更多
-
Cathy Lu
Group Exhibition "Spirit House" at Cantor Arts Center 2024年9月9日 群展 《靈屋》 由 Robert M. and Ruth L. Halperin 現代與當代藝術副策展人兼 Cantor 藝術中心亞美藝術計畫副總監 Aleesa Pitchamarn Alexander 與亞美藝術計畫策展助理 Kathryn Cua 共同策展 展覽期間:... 閱讀更多 -
Roland Biermann
Portland Press Herald Reviews "Weisses Gold" 2024年9月9日 Jorge S. Arango 評論 羅蘭-貝爾曼 (Roland Biermann) 的個展《Weisses Gold》,展覽於 2024 年 9 月 8 日至 11 月 24 日在美國緬因州的 The... 閱讀更多 -
Fong Chung-Ray
HKU Press 2024年9月8日 《象外經心:馮鍾睿 60 年繪畫》由吳秀華博士編輯, 捕捉了馮鍾睿六十年來的藝術生涯,展示了他對融合中西藝術的永恆追求。 馮 鍾睿生於中國河南省,曾於臺灣政工幹部學校藝術系接受正規藝術培訓並於 1954 年畢業。他在美國加州生活期間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馮氏在這個時期的作品以抽象畫為主,不僅形式跨越地域及文化傳統,還展現出融和中西的創作理念。作為東西方藝術的橋樑,馮氏的畫作體現了兩者豐富的內涵,同時也促進了不同藝術源流之間的對話。透過這種方式,他為全球藝術界帶來了嶄新的視野,引領當今藝壇的持續革新。 是次富有紀念意義的出版物包括橫跨馮鍾睿整個創作生涯的多幅作品,回顧他過去六十年的藝術成就和風格發展,對這位大師在二十世紀晚期中國畫壇所作出的貢獻予以肯定。 此書可於香港大學出版社書店或香港大學出版社網站上購買。 《象外經心:馮鍾睿 60 年繪畫》於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展出,展期至2024年9月22日。 地址:香港薄扶林般咸道90號 港大美術博物館徐展堂樓1樓 Learn more -- Abstract Evolutions:... 閱讀更多 -
Roland Biermann
“Weisses Gold” presented at The Parsonage, Maine 2024年9月8日 羅蘭德•畢爾曼 (Roland Biermann) 的個展「Weisses Gold 」於 The Parsonage, Maine 展出 去年 5 月 14 日至 10 月 15 日在紐約聖瑪麗時代廣場首次展出的 《Rheingold... 閱讀更多
-
Guanyu Xu
Images Vevey - Biennale of Visual Arts 2024年9月7日 Image Vevey的Biennale of Visual Arts 會從9月7到29日在沃韋瑞士舉行。今年的標題是(dis)connected,把焦點放於現代不可避免的懷舊與不可預測未來的難題。 徐冠宇一直在發展《Resident Aliens》系列作品,藉助自己作為移民的經歷去闡述那些正在處理簽證身份和居留問題的人的複雜現實。作品會在戶外的Place Scanavin展示。 在他的作品系列中,他突出了流動狀態的複雜性以及那些在兩個國家間生活的人的韌性。他的創作過程涉及深入地接觸這些個人的家庭,通過鏡頭捕捉他們的私人空間和物品。通過在主體自身的攝影檔案旁拍攝這些室內空間,徐冠宇在他的藝術願景和他們的生活經歷之間創造了對話。 《Resident Aliens》作為對遷徙狀況進行的考察,焦點了那些在不同地方和身份間存在的人的韌性。徐冠宇的這個項目不僅凸顯了移民面臨的深層複雜性,還為理解他們與歸屬感和認同提供了一個深思的空間。 了解更多-- https://www.images.ch/en/artistes/guanyu-xu/ 閱讀更多 -
Wesley Tongson
Frieze Library x MMCA Seoul 2024年9月4日 《唐家偉:旅塵》被收錄在Frieze Library中,並將成為MMCA(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永久收藏的一部分。 Frieze Library最初是由紐約畫廊Gordon Robichaux所構想,希望能發揮「展覽會、雜誌、博物館與畫廊之間的策展合作」的功能 (Sam Gordon, Gordon Robichaux)。這項計畫邀請每位 Frieze Seoul 參展商提交一份藝術刊物,這些刊物將共同組成在博覽會上展出的作品集。這本作品集可作為博覽會的檔案,透過藝術家、作家和藝術專業人士反映當下的情況。 在博覽會結束後,這本作品集將捐贈給 MMCA 的數位圖書館與檔案室,成為其永久收藏的一部分。 閱讀更多 -
Alison Nguyen
Frieze Film 2024 2024年9月2日 Alison Nguyen的作品將被收錄於Frieze Film 2024特備節目《All that Weaves the Universe: Of Quantum Entanglements》,並於今年九月在韓國首爾佛利茲影展 (Frieze Film) 播放。 該影展由國立現代美術館的Joowon Park和泰特現代美術館的Valentine Umansky合作策展,與戶外媒體藝術節EMAP (Ewha Media Art... 閱讀更多 -
Michael Müller
Michael Müller's Questionnaire for Berlin Art Week 2024年8月27日 “基因或我對藝術的信仰' 短小精悍: 沒有人像藝術家邁克爾 ‧ 穆勒一樣迅速回答了我們的問卷。 您目前正在創作什麼? 繪畫敘事。 您每天有什麼習慣嗎? 清晨做瑜伽。 工作時聽什麼音樂? Ragga 或 Gamelan 音樂,但目前聽的是 90 年代的流行音樂。 您喜歡贈送哪本書? 紅色自傳: 安妮-卡森的《紅色自傳:詩體小說》。 您希望在家中擺放哪件藝術品?... 閱讀更多
-
Roland Biermann
Roland Biermann longlisted for the Aesthetica Art Prize Exhibition 2024 2024年8月26日 羅蘭- 貝爾曼 (Roland Biermann) 入圍 2024 年Aesthetica Art Prize 展覽的候選名單 羅蘭-貝爾曼是今年 Aesthetica 藝術獎的入圍藝術家之一。他的 《Greetings to the Universe》 系列中的幾張新照片已於今年春季 2 月... 閱讀更多 -
Roland Biermann
snow+concrete included in “Balance and Harmony” at the Trades Hall, Glasgow 2024年8月22日 羅蘭- 貝爾曼 (Roland Biermann) 的 《snow+concrete 》作品被列入格拉斯哥 Trades Hall 的「平衡與和諧」展 當代玻璃協會 (Contemporary Glass Society) 與蘇格蘭玻璃協會 (Scottish Glass Society) 的聯合展覽「平衡與和諧」中,將展出羅蘭-貝爾曼《snow+concrete》系列中的兩件熔融玻璃作品。展覽在格拉斯哥市中心 Merchant... 閱讀更多 -
Roland Biermann
STATIONS 3 shortlisted for Liverpool Sculpture Prize 2024 2024年8月22日 羅蘭- 貝爾曼 (Roland Biermann) 的《STATIONS 3 》入圍 2024 年利物浦雕塑大獎 今年夏天,羅蘭-貝爾曼的《Stations 3》入圍了 2024 年利物浦雕塑大獎(Liverpool Sculpture Prize 2024)的決賽。《Stations 3》 是 Biermann 的... 閱讀更多 -
Frieze Seoul 2024
Frieze Masters Highlights Liu Kuo-Sung and Wesley Tongson 2024年8月10日 首爾斐列茲藝術博覽會 Frieze Seoul 2024 斐列茲大師展亮點: 劉國松和唐家偉 - 爍樂畫廊將參加 2024 Frieze Seoul, 呈獻 藝術家劉國松、馮鍾睿、唐家偉、王公懿、吳杉、鄭重賓 精選作品 ,展位 M06。 - Frieze 觀賞室 --... 閱讀更多
-
Michael Müller
"Durchdringen: Das U/unheimliche s/Sehen" at the Kunstforum Berlin 2024年8月9日 Durchdringen: Das U/unheimliche s/Sehen 地址: Stiftung Kunstforum Berliner Volksbank, Berlin 日期: 2024 年 9 月 11 日至 12 月 18... 閱讀更多 -
艾莉森·阮
FRIEZE專題報導:艾莉森·阮 「Journeys Through Digital Realms」 2024年7月23日 Frieze雜誌專題報導—— 艾莉森·阮 「Journeys Through Digital Realms 」 撰文:Cassie Packard 艾莉森·阮的影片作品摒棄說教式敘事,轉而將觀眾引入一個由情感交織、歷史層疊與寓言虛構構成的網絡中。觀者可循多條主題線索展開思考:同化政治、電影與建築所傳播的意識形態、人類與機器記憶的本質差異,以及禮車內物件所隱喻的科技跨時代暴力。正如藝術家所言:「許多當代監控技術根源於冷戰時期智庫的發展,這些研究名義上是學術探索,實質上服務於美國國防戰略。」 Learn more -- https://www.frieze.com/article/alison-nguyen-profile-2024 閱讀更多 -
邁克爾・穆勒
《When We Kissed That Kiss》於慕尼黑大都會藝術空間展出 2024年7月22日 邁克爾・穆勒個展《When We Kissed That Kiss 》 慕尼黑大都會藝術空間(Metropol Kunstraum) 展期:2024年9月7日至12月18日 收藏家馬庫斯・米哈爾克(Markus Michalke)特邀邁克爾・穆勒在慕尼黑大都會藝術空間展出作品,同時呈現藝術家在柏林Kunstsæle的主要策展空間。展覽彙集了穆勒從2004年至今的作品,濃縮呈現其概念性繪畫的方法論。 所有作品皆經歷長期創作過程,藝術家反覆修改、擴充、重構並精簡。繪畫實驗涵蓋多重面向:探討兩種對比色彩的關係;分析手指、刮刀、畫筆、抹布與海綿等工具對藝術創作過程的影響;以及研究主題、圖像、載體與繪畫作為物質實體間的複雜關係。 展覽更提出深刻提問:為何在抽象素描中,透過無定形體的局部疊合,仍能產生透視效果? Learn more -- https://www.metropolkunstraum.de/de/ausstellungen/ 閱讀更多 -
Fong Chung-Ray
東方畫會與台臺灣戰候美術的現代化 2024年7月17日 象外經心:馮鍾睿60 年繪畫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公共節目 東方畫會與臺灣戰後美術的現代化 日期:2024年7月19日,下午1時 講者:⽩適銘教授 |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 評議人:吳秀華博士 |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館長 隨著國民黨政府戰敗撤退臺灣,二十世紀前半葉未克完成的美術改革,順勢被移轉至此,自1950年代之初起即持續展開。此種改革不僅對臺灣現代美術發展帶來空前影響與巨大衝擊,更造就中國藝術史上最具激進奮發的劃時代意義。延續戰前決瀾社以及抗戰時期剛萌芽的現代化風向,1951年,李仲生、朱德群、林聖揚、趙春翔及劉獅等人在臺北舉辦「現代畫聯展」,正式以「現代畫」稱謂標舉自由創作意識,再次揭起革命火種。數年之間,東方畫會、五月畫會及現代版畫會等相繼成立;1960年代之後,以美國為主的西方抽象表現主義風靡臺灣,此種藝術形式旋即成為臺灣藝術界積極探討的對象,為當時極端苦悶、亟待改革以及尋找出口的需求,適時提供了憑藉。 成立於1957年的東方及五月畫會,強調以非具象及反映東方精神為主體的藝術思維,以分頭並進的方式接續上述「現代畫聯展」曇花一現的革命浪潮。這些畫會雖同時標舉現代、前衛、抽象、幾何等觀念,然其成員的風格、媒材及語彙卻不盡相同,卻共同在現代造型、媒材上尋找東西融通的可能性,並藉由對民族、土地、歷史及個人的連結,跨越有形的文化障礙,進而形塑出一種超越時空又充滿浪漫想像的現代藝術氣質。融匯西方藝術的前衛性及東方文化的民族性,可謂中國畫尋求現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多元演繹成果,更是在戰後臺灣特殊的時代背景中所蘊育成形的,可以視為民初五四運動創建新文化在戰後的延續,其影響力無遠弗屆,遍及臺、港、中及海外華人世界,即便至今仍持續醞釀發酵中。 白適銘教授畢業於日本京都大學,獲藝術史博士,現任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臺灣師範大學美術館籌備處主任、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藝術史研究中心主任。他專研臺灣美術史、中國美術史、東亞文化交流及當代策展與評論。 吳秀華博士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獲藝術史哲學博士,研究中國書畫及現當代藝術,多年來一直教學和策劃藝術展覽,尤重視推廣對傳統藝術的當代演繹。 了解更多: https://umag.hku.hk/tc/exhibition/abstract-evolutions/ https://umag.hku.hk/tc/event/ton-fan-group-and-the-modernisation-of-post-war-art-in-taiwan/ 閱讀更多
-
Guanyu Xu
Sharp Cuts: Queer Collage 2024年7月17日 徐冠宇《Temporarily Censored Home 》系列當中的作品《Space of Mutation》(2018) 將群展於美國紐約CLAMP,舉行日期為7月18日至8月29日。 徐冠宇在北京父母家中創造了一些臨時性的沈浸式裝置藝術,目的是去異化居家空間中的異性戀規範,挑戰他童年時代保守的禁忌。Michael Young 同樣通過重新挪用藝術家自我確認性取向和出櫃之間所發行的復古同性色情年曆,探討了他成長過程的相關議題。兩位藝術家都在探索與性別認同有關的羞愧、恐懼和最終接受的過程。 《Sharp Cuts: Queer Collage 》邀請觀者一同探索拼貼藝術的蛻變力量。通過參展藝術家富有多元性和影響力的作品,此展覽揭示了拼貼藝術的激進可能性,並幫助構想一個更加包容性別多元群體的社會。 群展藝術家包括 :Aaron Krach, Anthony Goicolea,... 閱讀更多 -
Kurt Chan
Artomity Magazine 2024年7月15日 Artomity 雜誌報導了藝術家 Kurt Chan 的創作歷程、當前的實驗嘗試、2023年在香港 gdm 畫廊舉辦的個展,以及他對香港藝術圈發展動態的見解。 CHT: 你最近在2023 年於Galerie du Monde 舉辦的展覽中,在畫布上投影動圖。這是否也是反映現實的多重性質的方法? 陳育強: 正確。這方法讓我可以把不同的元素帶到一起,探索它們之間的關聯性。那些動圖強調了大自然的強大和原始性,而這些元素在我的畫中未必有呈現出來,它們也把我對景觀的各式想法連結起來。 可能這些實驗性創作會令你對我的風格感到混淆。作為老師,我要教授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事物。隨著時間發展,這些種種都成為了我的一部份。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我不相信獨特的風格,因為現今的藝術家生活在一個充斥資訊的世界。 CHT: 在展覽的入口,你展示了一些水墨畫,以及像是裝置的作品。裝置由不同大小的畫和雕塑組成。你的靈感來自於哪裡? 陳育強: 藉今次展覽,我想總結自己至今的所做的事和尋找未來的方向。我曾想研究怎樣融合中西藝術,以及兩者之間是否有中間點。那亦是一個機會讓我深入鑽研各式媒介和它們的特徵。我想我之後會重回比較傳統的風格及找尋自己的信念核心。我問自己一個基本問題:作為一個畫家我應該做什麼?選擇看似不多,而且比起新的科技和知識性藝術也許老土,但是我仍然相信有千年歷史的藝術傳說。... 閱讀更多 -
盧南燕
哈佛大學陶藝中心 2023–24 駐館藝術家展覽 2024年7月11日 盧南燕(Cathy Lu)作為哈佛大學陶藝中心2023-24年度駐館藝術家,其創作運用中國傳統藝術意象與表現形式,探討移民經驗、文化混融與同化如何成為美國身份認同的一部分。駐村計劃結束後,盧南燕將於2024年7月15日至9月30日在哈佛大學Gallery 224舉辦個展,呈現其最新作品。 盧南燕獲舊金山藝術學院藝術碩士學位,以及塔夫茨大學文學士與美術士學位,現任該校陶藝實踐教授。她曾參與Root Division、Bemis藝術中心、Recology SF及Archie Bray基金會等駐村計劃,作品曾於Johansson Projects、Aggregate Space、Jessica Silverman Gallery及舊金山中國文化中心展出。2019年獲亞洲文化協會/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獎學金,2020年獲NCECA新銳藝術家獎。她喜歡聽關於水果的故事。 Learn more -- https://ofa.fas.harvard.edu/ceramics/Gallery_224 閱讀更多 -
黃麗音
《倫敦泰特美術館 個展「SEE, SEE, SEA」》 2024年7月10日 黃麗音將於2024年7月12日至2025年1月5日在倫敦泰特美術館舉辦首次個展「SEE, SEE, SEA」。展覽探討生產與商業循環對文化與環境的影響,呈現藝術家長期研究食品產業所創作的全新多媒體作品。 1990年生於台灣的黃麗音,2021年獲皇家藝術學院雕塑碩士學位,現居倫敦。展覽名稱取自童謠《A Sailor Went to Sea》,凸顯海洋貿易在日常生活留下的痕跡,引導觀眾思考飲食消費與海洋生態的關係。藝術家將透過雕塑、聲音、現成物與影像,探討形塑我們飲食內容、方式與場所的各種條件。 黃麗音以詼諧手法處理材料,常選用具矛盾特性的媒介來探討食品生產與浪費議題。當超市貨架堆滿來自全球的包裝產品時,她的作品審視人與食物間日益疏離的關係。展覽特別關注比林斯蓋特(Billingsgate)與史密斯菲爾德(Smithfield)等傳統食品市場遷移對倫敦市民的影響,思考這些商販與消費者交融的民主空間消失後,人們直接接觸食物的機會與豐富文化交流也將隨之減少。 Learn more -- https://www.tate.org.uk/press/press-releases/art-now-steph-huang 閱讀更多
-
馮鍾睿
藝術家專訪 - NOC藝術家系列 2024年7月8日 馮鍾睿的畫作《2019-10-29》現正於黃埔NOC咖啡店的藝術牆展出,NOC特別專訪這位五月畫會先驅,談論他的創作歷程。 問:您出生於中國河南,現居舊金山創作,這段多元文化經歷如何影響您的作品? 答:在中國成長、舊金山生活,我無法擺脫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海外生活拓展了我的視野,讓我更能反思自身成長。所謂創作,就是在前人奠定的藝術表現基礎上繼續推進。唯有豐富開闊的經歷,才能更好地運用既有基礎。我年邁仍居於此,只因習慣這裡的工作環境。 問:能否談談正在NOC黃埔展出的《2019-10-29》? 答:我深深著迷於甲骨文的形式美。2015年返鄉河南時,我在當地博物館購買了幾本甲骨文出版物,開始實驗不同字形。漢字、甲骨文...對我而言都是視覺美學與圖像元素。我用尖銳工具在塗塑膠片上刮出字形,再以拓印方式轉移至畫布。 問:創作《2019-10-29》是否有特定流程?完成一件作品通常需要多久? 答:每幅畫所需時間不同。有了構想後,執行可能充滿挑戰。駕馭材料需要技巧,這只能透過實踐累積。 問:您最喜歡在什麼時段創作? 答:我白天工作。固定作息是我的工作習慣。 問:您的作品近期被巴黎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收藏,同時見於私人收藏與公共建築。在哪裡看到作品最讓您自豪? 答:收藏家與畫廊出於不同原因收藏我的畫。作品送出時,感覺像嫁女兒。希望新歸宿美滿,觀者能真心欣賞,從中獲得生活樂趣。博物館展出的優勢在於能讓更多人看見作品。 問:您以「2000年後」系列聞名,這些混合媒材拼貼作品細節極為講究。是什麼開啟這段創作旅程? 答:2000年後,我想突破傳統水墨。旅行時常注意到古建築紋理,殘垣斷壁蘊含無盡韻律與魅力。我認為材料運用需要新技法,於是設法讓顏料呈現那種質感。 問:藝術對您與世界為何重要? 答:對我而言,享受繪畫很重要——這也是我唯一的能力。對世界來說,追求美是人類共同願望,不該存在利益衝突。 問:您最欣賞的藝術家是? 答:我欽佩宋代山水畫家,他們的作品都令我感動。西方藝術家中,我喜歡莫內的日出。他運用「皺法」作畫,稱其為中國畫也不為過。我也喜愛克利的作品。依照謝赫六法,克利的畫生氣盎然,用筆與構圖俱佳。紐約學派的抽象表現主義也吸收東方藝術精髓,我正是在其影響下轉向抽象繪畫。 問:對剛起步的年輕藝術家有何建議? 答:希望他們記住兩點:首先必須全心投入,真正熱愛,唯有畫得好才能感到滿足。其次不要追隨他人,要創造所謂的個人風格。... 閱讀更多 -
劉聲
《返歸種番薯》藝術家座談會 2024年6月17日 《返歸種番薯》藝術家座談會 爍樂畫廊將於2024年6月15日舉辦一場座談會,特別邀請了劉聲在廣州美術學院的老師兼藝術家徐坦、藝術家段建宇、近年觀察與研究劉聲的藝術實踐的梁健華,以及策展人李耀參與。座談會除了聚焦劉聲近年的創作歷程,將以劉聲為個案的創作與珠三角藝術生態網路的關係進行討論。 座談會完整影片── https://vimeo.com/980231379 閱讀更多 -
林東鵬
沙甸鹹水埠 2024年6月10日 林東鵬的全新影像作品參與藝術空間沙甸鹹水埠呈現的《亂世佳人》群展。展覽由龍邃洋與譚浩聯合策展,匯集陳志昌、張紫茵、張才生、何穎嘉、Kitkit Para、林東鵬鄧凝梅及鄧凝姿等藝術家作品,將於2024年6月8日至7月27日在溫哥華沙甸鹹水埠展出。 五年光陰,可以漫長,也能轉瞬即逝。對多數人而言,這五年雖難以定義,卻仍保有熟悉感;但對某些人來說,這是一個時代的轉變——某些地方與生活方式,或許再難復返,只能隨風飄散。 好萊塢電影《Gone with the Wind》在香港有個美麗卻不相關的譯名《亂世佳人》,反映香港文化特質——由本地經濟實用主義驅動的適應性。本質上,這種將西方片名轉化為既易懂又富詩意的中文譯名,純粹是為吸引觀眾進場,而非出於民族主義或文化自主。可惜這種「獨特性」如同片名,不是隨風而逝,就是飄至合適之地重新開始。 香港知名流行文化學者蔡瀾曾說:「在一個地方住久了,就會建立所謂人脈。像樹葉的脈絡,認識的人遍布社會各處,是多年積累的關係。只需一通電話,就能獲得所需幫助。移居他鄉,這些人際關係需要重建,確實麻煩。這是去陌生之地最不便之處。」 人類無法阻止改變,只能面對與適應。當人們離開與重新安頓,留下了什麼?帶走了什麼?什麼是我們仍能保有,什麼又必須捨棄?我們又如何適應、吸收新知並磨練新技能? 由龍邃洋與譚浩共同策劃,沙甸鹹水埠呈現香港離散藝術家陳志昌、張紫茵、張才生、何穎嘉、Kitkit Para、林東鵬鄧凝梅及鄧凝姿的近期創作。這些作品聚焦時間帶來的動盪,涵蓋環境、語言、情感、觀點、關係與抱負的變遷,以及在流離中的韌性。 Learn more -- https://canton-sardine.com/2024/05/28/gone-with-the-wind/ 閱讀更多 -
艾莉森・阮
歷史幻夢V03於洛杉磯murmurs藝術空間展出 2024年5月30日 艾莉森・阮個展「歷史幻夢V03」 展期:2024年5月30日至7月6日 地點:洛杉磯murmurs藝術空間 本次展覽呈現艾莉森・阮的三頻道影像作品《歷史幻夢》,以及從影片創作過程延伸創作的雕塑、版畫與攝影作品。 關於《歷史幻夢》影片: 「這部具有推測性公路電影通過美國越戰的文化記憶展開敘事,追蹤三位被人工智慧抹去過往記憶後重新編程的女性,穿越詭異沙漠景觀前往鄰近大都會的旅程。在阮的鏡頭下,這些沒有記憶與歷史的角色成為探討疏離、同化與拒絕等主題的影像載體。影片自由混合類型、事實與虛構,藉由南加州後現代玻璃帷幕、擬態建築與道路基礎設施——這些汽車文化與美國擴張主義及電影史交織的標記——揭露集體意識與冷戰軍工複合體之間更為微妙的聯繫。這部由阮親自出演的實景拍攝作品,強調了她橫跨電影、新媒體、裝置、雕塑、版畫與寫作等創作中的核心主題。」——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電影部副策展人Sophie Cavoulacos Learn more -- https://files.cargocollective.com/c798105/Murmurs-AlisonNguyen-PR.pdf 閱讀更多
-
黃麗音
馬克塔納雕塑獎 2024年5月16日 「There is nothing old under the sun 」 2023/24年度馬克塔納雕塑獎展 展期:2024年5月17日至6月29日 地點:英國倫敦霍克斯頓Standpoint畫廊(45 Coronet Street, N1 6HD) 2023-24年度馬克塔納雕塑獎得主藝術家黃麗音,將於倫敦Standpoint畫廊呈現全新個展「There is nothing old under...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敦仁醫院《安土》專輯藝術設計 2024年5月10日 在2012年夏天,詞作家鍾永豐訪問位於員林的敦仁精神專科醫院時,驚訝地發現那裡沒有鐵窗、異味或令人緊張的聲音,病友們生活閒適而受到尊重。至2020年疫情期間,他與作曲家張玹再度拜訪,學習醫院如何以病友為中心改進支持系統。張玹受此啟發,創作了一系列曲目,包括民謠和兒歌,這些音樂旨在與病友的記憶產生聯繫,為他們帶來慰藉,亦紀錄作曲家自我的持續內在對話與身心重建。專輯名稱取自敦仁醫院「安土敦乎仁」的宗旨,並於近期上線專輯官網 與Spotify ,Apple Music 等平台。 吳季璁 受張玹之邀,擔綱專輯的藝術設計,他被樂音中所揭示當代精神樣貌與現代生活的多元視覺深深吸引。吳季璁透過在他創作《氰山集》等作品時已諳熟於心的「撕」與「揉」動作,作為敘述《安土》的視角,他在摺頁中模擬面對生活的波折與重重考驗,以「視覺化」的文字排序敘述探索生命中的未知。 專輯試聽: 《Earthing》- Shiuan Chang, William Wei & Evan Wong的专辑 - Apple Music 閱讀更多 -
Alison Nguyen
Whitney Museum ISP Exhibition 'At Odds With' 2024年5月9日 艾莉森·阮(Alison Nguyen)的作品《Change Order》現在正在惠特尼博物館獨立研究計劃(Whitney Museum Independent Study Project)的項目展覽“At Odds With”中展出,由Juana Berrío策展,於2024年5月9日至24日在紐約Westbeth畫舉行。 《Change Order》集雕塑、多種視覺元素於一身,在藝術的語境下探討了有關作者身份、勞動、移民和價值的概念。 閱讀更多 -
黃麗音
《Den Den The Mushi》展示於坎伯韋爾雕塑花園 2024年5月9日 黃麗音 在倫敦坎伯韋爾雕塑花園首次展出其公共雕塑作品《Den Den The Mushi》。作品呈現一隻巨型蝸牛爬過數片同等巨大的樹葉。這件作品選擇塑造肌肉感十足的腹足類生物,或許受到附近布蘭登莊園內亨利·摩爾那些厚實生物形態雕塑的啟發。當然,蝸牛也不可避免地讓人聯想到當今備受關注的移民與家園議題。而《Den Den The Mushi》那層低調卻豐潤的灰綠藍色鏽蝕表面,也可被單純視為對生物多樣性中微小生命的禮讚。 Learn more -- https://www.buildhollywood.co.uk/features/den-den-the-mushi-finds-its-home-at-buildhollywoods-sculpture-garden/ 閱讀更多
-
Wang Gongyi
10 Older Asian American Artists to Celebrate AAPI Heritage Month 2024年5月3日 王公懿被 Artsy 列入“10 位年長的亞裔美國藝術家,慶祝亚裔美国人和太平洋岛民傳統月“,作者為 Mimi Wong。 身爲中國藝術家,王公懿在2001年 決定移居美國時已經五十多歲了。幾年前的一次個展把她帶到了俄勒岡州,這個地方最終成為了她的新家。她的作品反映出她對自然世界的熱愛。她的水墨畫和水彩畫讓人聯想到霧濛濛的山峰、空曠的草地和岩石瀑布,以及它們所傳達的沉思和情感。 以她的美術訓練為基礎,王公懿也重新詮釋中國書法,有時帶著狂熱的能量。她將經典的藝術形式抽象為難以辨認的塗鴉、污點或斑點,創造出一種新的語言。她的作品捕捉了記憶和傳統,充滿了日常的短暫性。 Learn more -- 10 Older Asian American Artists to Celebrate This... 閱讀更多 -
Fong Chung-Ray
Retrospective at UMA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24年4月29日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目前正在展出的《象外經心:馮鍾睿60年繪畫》,於2024年5月3日開始,持續至2024年8月18日。馮鍾睿的作品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和西方現代藝術,這種跨文化的藝術形式讓觀眾能夠在他的畫作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匯與碰撞。他的作品以抽象藝術為主題,運用獨特的技巧和視覺語言,將豐富多樣的藝術傳統、技法和主題介紹給國際觀眾,促進了對中國文化的深層理解和欣賞,為全球藝術界帶來了嶄新的視野。 閱讀更多 -
Kongkee
Taotie - Public Art Installation at the Asian Art Museum 2024年4月23日 江記(Kongkee)的裝置作品《饕餮》(2022)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的East West Bank Art Terrace特別戶外展覽空間展出。該作品借助中國神話背景,重新講述了饕餮的故事——一個因貪婪而毀滅的怪物。江記通過其藝術作品賦予了饕餮新的詮釋:饕餮不僅是古代中國酒器上的圖騰,警示人們貪婪之惡,也成為現代社會的隱喻。 江記創新地使用霓虹燈這種象徵當代廣告的材料,將古老神話轉化為對現代社會的批判。這件霓虹藝術品由社交媒體標誌組成,象徵對“贊”和“分享”的渴望,突顯了數字時代的貪婪,即對社交媒體的虛擬認可和榮譽的無盡追求,猶如饕餮的暴食。 展示於公共空間中,江記的作品不僅僅是對歷史教訓的提醒,它也大膽地挑戰觀眾,使關注反思廣告和社交媒體在生活中的廣泛影響。《饕餮》暗示,當代廣告就像1988年的電影《極度空間》中控制人類的潛意識信息的廣告一樣,具有催眠和操控的力量。通過類比,《饕餮》批判的不僅是消費主義衝動,還揭示了社交媒體如何微妙地操控我們的自我價值感和身份認同。 通過《饕餮》,江記呼籲對廣告和社交媒體內容的倫理責任進行批判性審視。這件霓虹藝術既是一則現代寓言,也是一個行動呼籲,敦促觀眾重新考慮這些媒介對社會價值和個人影響的深遠影響。 閱讀更多 -
徐冠宇
Brooklyn Rail藝評:UCCA「夢想時間」展覽 2024年4月17日 駐紐約藝評人Hindley Wang為北京UCCA當代藝術中心「夢想時間」展覽發表評論。該展呈現了徐冠宇《外籍人口》系列作品。 這場展覽標誌著UCCA成立17年來的新嘗試,為未來國際藝術家主題展開創先例。策展人房艷精心挑選來自全球的15位(組)藝術家參展,其中不乏自我認同為酷兒的藝術家。值得注意的是,展覽主題與2024惠特尼雙年展對真實性、具身化和身份認同等議題的探討不謀而合。 Hindley Wang現居紐約,從事自由撰稿與翻譯工作,來自上海。她的研究集中於跨文化實踐的美學、政治與詩學,以及後殖民未來議題。她擁有芝加哥大學藝術史碩士學位和瓦薩學院學士學位。 Read more -- https://brooklynrail.org/2024/04/artseen/Dream-Time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Worcester Art Museum Acquires Wu Chi-Tsung's Cyano-Collage 191 2024年4月8日 吳季璁的《氰山集之一百九十一》(2023)在伍斯特藝術博物館的《新地形:21 世紀風景攝影》中展出,該展覽專注於 21 世紀藝術家如何使用不同的攝影工藝來探索風景。展覽包括過去 20 年間創作的約 30 件藝術作品,強調各種技術,包括 3-D 列印、編織、刺繡、拼貼,以及使用生銹的罐子和湖水等非傳統材料,重新詮釋傳統的攝影實務。透過這些藝術作品,《新地形》探討科技、身份、政治行動主義和歷史的關係。本展覽由博物館 Stoddard Curator of Prints, Drawings and Photographs Nancy Kathryn Burns... 閱讀更多 -
徐冠宇
日本宮內美術館 2024年4月6日 日本宮內美術館群展'Nurturing Nodes in the Nook of an Odd Sock'由Yutaka Inagawa策展,展期為2024年4月20日至6月30日,徐冠宇的《外籍人口》系列作品於該展覽中展出。 這次實驗性的展覽以實驗性的探索為核心,旨在拆解和重新配置展覽製作的熟悉架構。Yutaka Inagawa的藝術視角和多軸結構為這個項目注入了獨特的活力,力圖培養出一個非傳統的展覽環境。他所謂的“操縱性”策展不僅創新了來自不同文化和歷史背景的藝術作品的排列方式,還成為了各種反應產生的媒介,包括觀眾對材料的共鳴,以及不同藝術品之間的互聯性。這一策展方式被構想為一個集體的嘗試,旨在超越現有的社會框架。 閱讀更多 -
江康泉
亞洲協會 Game Changer West 大獎 2024年4月5日 爍樂畫廊欣然分享藝術家江記(全名江康泉)榮獲「2024年亞洲協會 Game Changer West 大獎」——此獎項旨在表彰於科技創新及藝術文化領域展現卓越領導力並帶來深遠影響的個人與行動。 在2022年,江記的大型個展《江康泉:戰國龐克》首度於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 館亮相,其後巡展至芝加哥Wrightwood 659美術館及香港大館當代美術館。 Learn more -- https://asiasociety.org/northern-california/events/2024-asia-game-changer-west-awards-gala 閱讀更多 -
艾莉森·阮
洛杉磯電影節 2024年4月2日 艾莉森·阮(Alison Nguyen)的作品《歷史幻夢》(history as hypnosis)將於2024年4月7日在洛杉磯電影節上展映,放映後將舉行映後談。 關於《歷史幻夢》: “一部通過美國越戰文化記憶展開的富有想像力的公路電影,作品圍繞三名女性的旅程展開,她們最近被一種人工智能重新編程,徹底抹去了她們以前生活的所有痕跡。在旅程中,她們穿越了一片詭異的沙漠景觀,前往附近的大都市。在艾莉森·阮的手中,這些沒有記憶或歷史的角色成為了電影運用疏離、同化和拒絕主題的案例。這部電影結合事實和虛構,並利用象征著汽車文化與美國擴張主義和電影史交織的標誌,即位於南加州地區的後現代玻璃幕牆、仿造建築和道路基礎設施,來揭示集體意識與冷戰軍工複合體之間難以言喻的聯繫。”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電影部策展人Sophie Cavoulacos 閱讀更多
-
徐冠宇
美國紐約赫塞爾美術館 2024年4月1日 群展《我不是異鄉人,我只是不安於室》 紐約巴德學院赫塞爾美術館 展期:2024年4月6日至5月26日 徐冠宇的《外籍人口》系列作品將參與美國 紐約赫塞爾美術館群展《I’m not alien, I’m discontent 》(中譯:我不是異鄉人,我只是不安於室)。 本展透過審視居家空間,重新解構「家」與「歸屬感」的既定概念。參展藝術家烏察·哈扎里卡、李奧納多·馬德里茲與徐冠宇,運用層疊、拼貼、碎片化等視覺密度極高的創作手法,展現「家」這個概念如何在多重錯位中仍被複合式地表述。 在徐冠宇的《外籍人口》(2020–)系列中,藝術家拍攝美國持短期簽證者的居家空間。作品既不呈現人物肖像,也不標註居住地,而是透過空間介入手法徹底改造這些日常居所,再以鏡頭進行拍攝。通過和移民群體進行合作和對話,呈現了移民在美國複雜的生存情況。 徐冠宇提問:在這個相互聯繫的世界中,我們如何重新定義公民身份的合法性和獨立個體的合法性? 《I’m not alien, I’m discontent 》探討了「家」這個概念的流動性——當觀眾的目光游移於展場中稠密變形的視覺元素,試圖尋找一處安穩的落腳點時,最終只會發現這裡存在的只有持續的動盪,無處棲息。 Learn... 閱讀更多 -
曾建華
泰國吉姆·湯普森藝術中心 2024年3月28日 泰國吉姆·湯普森藝術中心 「Nomadic」(中譯:游牧) 策展人:鄭秀慧博士 主辦:吉姆·湯普森藝術中心 展期:2024年3月21日至6月2日 地址:泰國曼谷10330巴吞旺縣旺邁區拉瑪一路卡森桑2巷10/1號 藝術家曾建華在「Nomadic」(中譯:游牧)展覽中呈現其裝置作品。透過這件特定場域創作,曾建華批判性地探討了移民、文化認同與種族主義等複雜議題。 關於展覽—— 「游牧」意指居無定所、不斷遷徙的人群。本次展覽借用游牧生存的概念,重新詮釋亞洲的生存本質——如身份流動性與多重家園等狀態。亞洲的概念與構成始終與人類遷徙歷史交織。亞洲地區的戰爭、衝突和糾紛迫使人們離開自己的出生地,到其他國家重新定居。人類的離散,代表了亞洲的過去與現況。 參展藝術家: 藤井光、Jiandyin、羅玉梅、林羿綺、沈綺穎、曾建華、曹良賓、丁廷·烏利亞 Learn more -- https://www.jimthompsonartcenter.org/exhibitions/nomadic 閱讀更多 -
徐冠宇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 2024 - 交流圈活動與媒體專訪 2024年3月27日 藝術家徐冠宇獲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邀請,參與2024年度公共藝術項目。徐冠宇於2024年3月27日下午3點在「交流圈」活動中,與知名小紅書博主張某某對談,分享其藝術創作歷程。 此外,徐冠宇獲巴塞爾藝術展媒體合作伙伴小紅書專題報導。雙方走訪香港城市角落,深入訪談徐冠宇關於《外籍人口》創作計劃、藝術實踐,以及其對生活、社會觀察與作品意義的見解。 完整專訪影片-- https://www.xiaohongshu.com/explore/66098baa000000000401b054?secondshare=weixin&share_from_user_hidden=true&appuid=&apptime=1711944395 閱讀更多 -
凌佩詩
Artomity 藝評專文 2024年3月25日 藝術家凌佩詩(Ling Pui Sze)獲Artomity藝術專文報導。在與Jessica Wan的訪談中,她深入剖析了自身的創作實踐與科學研究的關聯,並分享了近期於台灣、冰島及英國參與藝術駐村計畫的經驗。 凌佩詩的最新創作——包含以日本和紙實驗創作的《White Mirror 2》(中譯:白鏡 二),以及以宣紙為基材的大型裝置作品《Solaris》(中譯:索拉里斯)——皆展陳於爍樂畫廊2024年舉辦的「活紙」群展中,該展由汪鈴策展。 閱讀更多
-
鄭重賓
無形無蹤——藝術家導賞 2024年3月24日 藝術家導賞:鄭重賓 日期:2024年3月27日 時間:上午10時 地點:爍樂畫廊 Galerie du Monde 爍樂畫廊欣然呈獻藝術家鄭重賓的特別導賞,於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VIP活動期間 3月27日上午10時進行。 誠邀觀眾親臨香港爍樂畫廊,體驗鄭重賓全新光影空間裝置《Immeasurable Things—— Life flows within and without you》(中譯:無形無蹤:生命在你內外流動)。 《無形無蹤——生命在你內外流動》(2024)為大型光影空間裝置,運用多層次影像投影、鋁材、紗幕、屏幕、乙烯板材、鏡面及玻璃構建。此裝置呈現交織而失穩的空間狀態,模糊人、科技與環境的界線。時間在此延展,消弭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分野——三者共存為一。 鄭重賓是引路人。透過光、空氣、空間、運動與時間的交互作用,他為觀者打造一場具身化的體驗,使人在動態中感到「自我」,理解生命的流動本質,探索人類存在的無形而不可量度維度。 預約請電郵至:... 閱讀更多 -
Fred Scholle and Kelvin Yang
Art Basel Stories - Hong Kong Gallerist 2024年3月19日 Art Basel Stories interviewed our founder and managing director Fred Scholle and Kelvin Yang on their love for the city... 閱讀更多 -
Adia Millett
Public Mural Commission for the UCSF Benioff Children’s Hospital 2024年3月18日 Adia Millett 受邀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 Benioff 兒童醫院(UCSF Benioff Children’s Hospital Oakland) 創作公共藝術作品。她將為該醫院新行政支援大樓的外牆進行繪畫創作。不久前,Millett 在距離醫院幾英里之南的西奧克蘭洛厄爾公園(Lowell Park) 籃球場上完成了一幅名為《Taking Flight》的壁畫創作。 Millett 近期的作品充滿色彩、明亮和歡樂,這些元素源自奧克蘭多元文化,反映人們如何慶祝自己的祖先和歷史。她希望作品能激勵每個人看到希望和可能性。 了解更多: https://www.ucsf.edu/news/2024/03/427281/local-artist-adia-millett-selected-benioff-oakland-facade-art 閱讀更多 -
Kongkee
Artomity Magazine 2024年3月14日 Artist Kongkee is featured in Artomity Magazine's exhibition review. Written by Brady Ng, delving into Kongkee’s recent exhibition in Hong... 閱讀更多
-
Zheng Chongbin
Asia Art Archive - In Conversation with Professor Yeewan Koon 2024年3月14日 Artist Talk: Zheng Chongbin’s Light Space Practice In Conversation with Professor Yeewan Koon Time: 22 March 2024, 6:30pm - 7:45pm... 閱讀更多 -
Lam Tung Pang
China Institute New York 2024年3月11日 'Shan Shui Reboot: Re-Envisioning Landscape For Changing World' Exhibition Period: 7 March - 7 July 2024 Address: 100 Washington Street,... 閱讀更多 -
Guanyu Xu
Circulation as Critique: Guanyu Xu’s Itinerant Images 2024年3月6日 Circulation as Critique: Guanyu Xu’s Itinerant Images Artist Guanyu Xu spoke to Jenny Wu on his artistic practice covering his... 閱讀更多 -
Wesley Tongson
HKU University Museum Art Gallery 2024年3月1日 Momentous Mountains The Artistic, Philosophical and Cultural Engagement with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Exhibition Peroid: 28 February 2024 - 2 June... 閱讀更多
-
Kongkee
"Delusion Beats" at Tai Kwun Contemporary 2024年2月27日 On 29 February 2024, Tai Kwun Contemporary will present an evening of music and animated wonder — 'Delusion Beats' is... 閱讀更多 -
Alison Nguyen
SLIME @ Vienna Succession 2024年2月15日 Alison Nguyen's video work 'Dessert-Disaster' is being feature in group exhibition 'SLIME' at the Vienna Succession. It will take part... 閱讀更多 -
Alison Nguyen
op.cit/foundation in Mexico City 2024年2月1日 Solo Exhibition “Confusion Technique” at the op.cit/foundation Exhibition period: 6 February – 7 April 2024 Address: Colonia Del Valle Norte,... 閱讀更多 -
Wesley Tongson
Shanshui: Echoes and Signals at M+ Museum 2024年2月1日 M+ Museum Presents Shanshui: Echoes and Signals Exhibition period: February 2024 – 2026 Galerie du Monde is delighted to share... 閱讀更多
-
Kongkee
Canblaster’s Music Video “IF I’M NOT HERE” 2024年1月31日 Canblaster’s Music Video “IF I’M NOT HERE” Artist Kongkee recently directed music video “IF I’M NOT HERE” for french music... 閱讀更多 -
Liu Kuo-Sung
Interview With C.N Liew At National Gallery 2024年1月27日 “Liu Kuo-sung: Experimentation as Method” Exhibition period: 13 January 2023 - 25 February 2024 Address: Level 4 Gallery and Wu... 閱讀更多 -
Guanyu Xu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New York 2024年1月24日 Guanyu Xu's 'Worlds Within Worlds' from the artist's 'Temporarily Censored Home' series is featured in 'ICP at 50: From the... 閱讀更多 -
Cathy Lu
Asian Art Museum - Artist Talk 2024年1月20日 The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hosted an artist talk on 20 January 2024, bringing together Bay Area woman... 閱讀更多
-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呈獻《 Into View: New Voices, New Stories》
唐家偉、吳季璁、Cathy Lu 2024年1月18日 世界畫廊欣然分享三位GDM藝術家唐家偉、吳季璁、Cathy Lu的作品獲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作品於今年1 月 19 日開幕的首次展覽中展出! 展覽闡述一眾挑戰和顛覆傳統的藝術家,改變熟悉、刻板印象和藝術技巧的故事。這些背景不同的藝術家通過成就與過往敘事不一的代理者,書寫屬於自己的未來。 詳情 -- https://exhibitions.asianart.org/exhibitions/into-view-new-voices-new-stories/ 2024年1月18日 閱讀更多 -
江記
江記與郭瑛在香港電台節目對談 2024年1月11日 展期:2023年12月9日至2024年3月3日 地址:大館01座複式展室 香港中環荷李活道10號 江記與大館資深策展人郭瑛討論了他最近在大館舉辦的個展「江康泉:戰國龐克」的想法和過程。展覽展出大型LED裝置,場地霓虹燈作品及錄像,呈現中國傳奇詩人屈原的想像世界。以霓虹燈的賽博龐克未來為背景,江記提出了中國詩人屈原復活的可能性以及對逝去時間、物象流逝的情感。 2024年1月11日 閱讀更多 -
Guanyu Xu
UCCA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2024年1月5日 徐冠宇的《外籍人口》系列作品於該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夢想時間》中展出。《夢想時間》由方言策展,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十五位藝術家和藝術團體,包括許多酷兒藝術家。展覽探討了夢境的複雜含義——既是夢幻的憧憬,也是實現的渴望,作品涵蓋了繪畫、雕塑、攝影等多種媒介,反思現實問題以及性別、身份認同。 徐冠宇的《外籍人口》系列作品記錄了移民生活的經歷,反映了策展主題中的希望、記憶和想象。 閱讀更多 -
江記
《戰國龐克》 大館嘉賓接手導賞團 2024年1月3日 「江康泉:戰國龐克」 藝術家江記最新展覽「江康泉:戰國龐克」現正在大館展出,展覽由大館資深策展人郭瑛,展期為2023年12月9日至2024年3月3日。誠邀您參與由大館當代美術館舉辦 —「戰國龐克」嘉賓接手導賞團,來自不同範疇的專業人士和教育工作者將會分享江記的創作過程、技術和靈感來源。 詳情:https://www.taikwun.hk/zh/programme/detail/warring-states-cyberpunk-guided-tour-whos-next/1328 2023年1月23日 年月日 閱讀更多
-
鄧廣燊
"Closer Together" at the Hong Kong Arts Centre 2023年12月28日 “Closer Together” Presented by Hong Kong Art School and RMIT University Exhibition Period: 2 January – 28 January 2024 Venue:... 閱讀更多 -
Kongkee
Tai Kwun Conversations: A Dialogue between Kongkee and Ying Kwok 2023年12月7日 Date & Time: 10 December 2023, 3-4:30pm Venue: JC Cube (Tung Yuen Building, 7 Chancery Lane, Central) Artist Kongkee will... 閱讀更多 -
Kongkee
Institution Solo Exhibition at Tai Kwun Contemporary 2023年12月6日 'Kongkee: Warring States Cyberpunk' Exhibition Period: 9 December 2023 - 3 March 2024 Venue: Duplex Studio, Block 01, Tai Kwun,... 閱讀更多 -
Alison Nguyen
MoMA Solo Screening 2023年11月28日 An Evening with Alison Nguyen at MoMA on 4 December 2023 New York–based artist Alison Nguyen joins us for the... 閱讀更多
-
Kurt Chan
The Culturist 2023年11月22日 'No sketches were involved in the creation process for this exhibition. I relied solely on experience.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閱讀更多 -
王公懿
2023 Para Site Benefit Auction 2023年11月16日 世界畫廊 很高興宣布,藝術家王公懿將她的作品捐贈給2023年度Para Site籌款拍賣。預展現正於香港Soho House展出,展期由11月16日至20日開放參觀。參觀者可以欣賞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家、畫廊和好友捐贈的作品。競投在www.ps2023auction.com進行。無聲拍賣的線上競投將於2023年11月22日晚上11:30截止。有興趣透過缺席競投或電話競投參與11月22日晚的現場拍賣的人,請聯絡馬元中小姐或陳辰珠小姐,電郵:gala@para-site.art。 王公懿 溫莎藍:韻律 #6, 2023 四尺熟宣紙 、英國水彩色、蛤粉 70 x 138 cm 閱讀更多 -
Alison Nguyen
Whitney Independent Study Program 2023年11月1日 Galerie du Monde is thrilled to share that artist Alison Nguyen joins the Whitney Independent Studies Program (ISP) as a... 閱讀更多 -
C. N. Liew
Asia Art Archive Annual Fundraiser 2023 2023年10月26日 Asia Art Archive Annual Fundraiser 2023 Preview Exhibition: 25-27 October 2023 Live Aution: 10 November 2023 Venue: Christie’s Hong Kong,... 閱讀更多
-
吳季璁
「水墨會」呈獻《劉國松水墨藝術獎》展覽 2023年10月5日 劉國松水墨藝術獎展覽 展期:2023年10月5日至8日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覽廳3E《水墨藝博2023》 藝術家吳季璁在2019年贏得劉國松水墨藝術獎,他的作品《氰山集之一百四十二》(2022) 將在劉國松水墨藝術獎展覽中展出。 由「劉國松基金會」及「水墨會」舉辦, 劉國松水墨藝術獎是一個表彰大中華地區當代水墨藝術創作傑出成就的雙年獎,本獎項由劉國松於2019年創立與資助,致力於頌揚與推廣新興水墨藝術家的藝術創作。 詳情 -- http://www.inksociety.org/zh/award/Award_Winner_Announced http://www.inksociety.org/zh/award/Liu_Kuo-sung_Ink_Art_Award_2019 http://www.inksociety.org/zh/award/Liu_Kuo-Sung_Ink_Art_Award_2023 閱讀更多 -
劉國松
水墨會專題座談 2023年10月4日 《水墨藝博2023》學術講座:與劉國松對話 講者:劉國松、蔡珩及彭綺雲 主持:朱春杭 日期及時間:2023年10月7日下午5:00-6:00 地點:香港灣仔博覽道1號(新翼)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覽廳3E《水墨藝博2023》 藝術家劉國松將於2023年10月7日參加水墨會於《水墨藝博2023》舉辦的座談會。而由劉國松基金會及水墨會呈獻《劉國松水墨藝術獎 2023》亦於當日4時半舉行。 獨立策展人朱春杭先生將主持座談會,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資深策展人蔡珩博士及M+視覺文化博物館香港視覺文化策展人彭綺雲女士一同探討「現代水墨之父」劉國松的藝術、創作以及人生。 詳情-- http://www.inkasia.com.hk/index.php/zh_programme/academic-programme/ 《水墨藝博2023》-- 《水墨藝博2023》作為致力於水墨藝術的開創性藝博會,將首次以橫跨數月的一系列水墨展覽、戶外裝置、展覽巡禮、教育活動等為觀眾們帶來一場視覺盛宴,拓廣當代水墨的視野與疆界。水墨藝博2023 將於2023 年10月5至8日(星期四至日)期間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3E號展覽廳開放予公眾人士,而貴賓預展將於10月4日(星期三)舉行。 閱讀更多 -
Alison Nguyen
Museum of Modern Art 2023年9月30日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Solo Screening: Alison Nguyen Date & Time: 4 December 2023, 7pm Venue: Roy and... 閱讀更多 -
鄧廣燊
香港國際攝影節:二〇二三衛星展覽 2023年9月26日 群展《二〇二三衛星展覽》 香港國際攝影節 展期:2023年10月5日至11月19日 地點:歌德藝廊及Black Box Studio香港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14樓 參展藝術家:鄧廣燊及袁雅芝、馮思諾、Crystal Sim、Erica T、J Davies、鄭子峰、Kamonlak Sukchai、葉政宏、Sereyrath Mech、Vân-Nhi Nguyễn、黃慧心、陳彥呈 藝術家鄧廣燊與袁雅芝的合作作品將在《二〇二三衛星展覽》群展中展出。此展覽由香港國際攝影節主辦,於2023年10月5日至11月19日期間舉行,共有其他十一位影像創作者參與。 鄧廣燊和袁雅芝是如何思臆他們心目中的歷史的?他倆以小見大,從一個孔洞的大小圓徑,凝聚一線迥光反照進陳舊空間,洞見再生或逝去景像。 港英政府曾在上世紀在港九新界各處豎立公共電話亭,而他倆令被時代遺忘的空間化身暗箱,記錄城市永無止境的「卸」與「建」的政治關係。 如果撥一通電話給予這個已遠去的歷史主角,你又會與對方講些甚麼?如同他們的影像,也許靜謐,也許驚喜,但也也許相對無言,只因歷史不言而喻,終歸彰顯在各人心上。 作品入圍二〇一九/二〇年WMA大師攝影獎「光」。是次項目,將繼續延伸其創作理念,並隨著城市面貌的改變,作出重新編輯,加入新拍攝的影像。 詳情-- https://hkipf.org.hk/zh/satellite-exhibitions/...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