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覽

作為戰後重要藝術組織「中元畫會」的創會成員之一,張義是中國現代雕塑藝術的開拓者,以西方現代藝術的理性架構,盛載中國的美學思想,是中西文化匯流中成長出來的藝術家。

 

「藝術不只局限於視覺上,當你閉上眼,靠觸感仍可感受到的,才是最完美境界。」張義憑藉此信念,創作了一系列帶有強烈的視覺張力,型態凹凸分明的作品。張義的雕塑風格雄渾古拙,在素材運用上大膽突破,時而加以抽象化或規律性的造型表達,蘊含超時空的意味,鮮紅與濃黑的色彩和粗獷的張力及肌理爲其特色。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張義的作品中出現很多古代文字和符號如甲骨文、龜甲、卦象、鳥、四靈、生殖器等題材,並予以現代化詮釋。

 

張義的創作精神帶有濃厚的中國文化色彩,但在表現手法上是現代的。六十年代的張義借用原始藝術的觀念創作了大量以四靈和甲骨文為造型的木雕,同時也實驗了摺銅技法,銅片在折疊後形成力度貫徹的線條,猶如國畫中的皴法,而銅片上煙燻或以化學物料做成的色調,比擬中國墨彩的手法。1963年與多位香港藝術家如文樓、韓志勳等創立「中元畫會」,為早期將西方藝術思潮和當代主義引入香港藝壇的主要藝術團體之一。1964年於香港大會堂舉辦首個大型個展,並得到獎學金於來年赴歐美進修。

 

進入七十年代,張義轉向發展石雕,初期的創作主題集中於人體和龜甲造型,為原始藝術觀念的延伸。原始人類對生殖崇拜表達了其對生命的強烈慾望,張義通過作品將原始的慾望與現代人接連。此外,張義採用周易思想中的卦來命題其雕塑,講究的是陰陽的調和、人與自然的契合。同期,張義鑽研了一種新的版畫技術,把傳統的造紙工藝和雕塑結合,首先用木刻出浮雕,再用鉛製模,然後以紙漿填充,壓到鉛模上面,再加玻璃纖維,增加紙的韌度,打造帶有稜脊效果的鑄紙版畫。張義於1978年在香港藝術館舉行個展。

 

螃蟹造型是張義在八十年代的突破,經過五年時間的探索,於1984年完成第一件蟹的銅雕,命名《將軍》系列,為香港藝術館館藏。張義以龜和蟹為主題創作,首先兩者都是甲殼類生物,被它們的造型吸引,龜形簡態靜、造型內斂,蟹則繁而勢動、跋扈橫行。張義談及螃蟹概念的多元性:「其實蟹在我心中不一定是蟹,可能是一個人,或是一個神,又或是一個建築物,甚至是一件抽象架構。」

 

 

踏入九十年代,張義的作品有三個新元素:玄武的造型、河圖洛書的佈局和四象八卦的圖像。張義的作品都大有玄機,在繁複的構圖和紋理中,事物相反相成,呈現出以周易哲理為本的美學創作。於1993年第二次在香港藝術館舉行個展。殖民地香港在六十至九十年代離不開對文化身份的反思,藝術家結合了對傳統中國的情結和對西方文化的抗衡及吸收,創作出融合中西文化、帶有香港獨特性的藝術面貌。

 

作品
展覽
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