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認知的三重路徑」展覽系列,仿如穆勒三十年來的日記。每一章道出了他的自我發現之旅,如何認知和擁抱變化,創造自己。展覽為期六個月,分三個章節連續呈現。
擁有四分之一印度血統的邁克爾•穆勒1970年出生於德國;自幼便在東西方文化之間不斷穿梭,由此激發了其透過藝術創作來追尋個人身份及集體意識的認同。其創作以無限的想像力,探討各種文化間的差異與共性,在天差地別卻又奇妙互補的知識領域之間另闢蹊徑。穆勒的作品深植於藝術史,將哲學思想與個人感受融為一體,帶領觀眾思考比自我更深邃的形而上學的探索。
-
自我發現之旅
-
在第一章「見微知著」,穆勒重溫了1990年代他前往拉達克(Ladakh)的旅程 ─ 拉達克是位於西藏西部,喜馬拉雅山脈昔日一個王國所在。穆勒首次來到亞洲尋根,在拉達克的阿奇寺修行了一年,這是他自立人生的一趟旅程。當時穆勒在掙扎:該信奉佛教放下自我?還是該展現自己獨特的藝術天賦?旅居拉達克期間,穆勒曾繞岡仁波齊峰「轉山」,一如藏民以行走山間來使自己塵歸內心,在這條極為艱難的朝聖路上,對他發現自我,啟發深遠。
-
穆勒在拉達克時,山上遍佈棕色、綠色和灰色,這些色彩是《禪園(東西游)》系列的核心。展出的畫作描繪了他在喜馬拉雅山遊歷過的七個特別地方,並採用了這些地點的經緯度為作品標題。崇山峻嶺總是令住在平原的人產生無窮想像;喜馬拉雅山的神話宗教,和幾千年下來所形成的文化傳統繁富多姿 ─ 對於一個來自西方的年輕人,實在非常發人深省,更何況他在講求理性思考、科學精確的德國社會長大,必定經歷巨大的文化衝擊。
-
-
「見微知著」中展出了多組從2007年至2009年間穆勒在綠色方格紙上繪製的鉛筆和水墨畫。他作畫時腦海中經常浮現這些對自我的提問:當藝術家意味著什麼?當上了又如何?我們能量度我們的感受及靈魂嗎?如何理解現實?何謂精確?忠於自我是什麼意思?這些問題不僅針對藝術家和藝術,也針對所有人 ─ 我們如何嘗試了解世界,如何渴望了解世界。
-
第一章展出兩個裝置。第一個叫《骸骨》(Gebeine) (2012),是一對由粘土、蠟和墨水製成的腿形雕塑。作品涉及天葬,即由僧侶將人的屍體分解,放在山頂任它腐爛,或被鷙鳥吃掉。藏傳佛教信仰輪迴,藉著天葬教人認識生命無常。
-
Gebeine
粘土、蠟、墨水,28 x 50 x 45 cm,2012年
-
第二個裝置展示了一組特別的「石頭」,名為《內外,未知》(Innen und Außen, unbekannt )(2013),其中兩件是穆勒在山上找到的古石,另外兩件是穆勒用海綿和陶瓷製成的物體,狀似石頭。海綿是吸水材料,可被切成各種形狀。穆勒以海綿象徵人類。我們的靈魂在不斷吸收什麼?內在自我和外在自我之間有什麽張力?如何向世界展現我們的「自我」?我們不停地學習、閱讀、體驗,一生如海綿吸水般「吸收」了不同元素,創造出獨一而流變的自我。
-
Innen und Außen, unbekannt
石頭、海綿、陶瓷、亞克力板,尺寸可變,2013年
-
-
我們可從穆勒如何重組材料、如何重構各種假設,來領會其創作竅妙。穆勒亦嘗試去探索抽象與動力和邏輯的關係。在第一章中展示的錄像作品《催眠中的抽象試驗 (1) / 呼吸 (5) 》(The Attempt to be Abstract Under Hypnosis (1) / to breath (5) )(2007),記錄了他在催眠狀態下繪畫素描的過程,他為自己設下的任務,是不斷地嘗試重現第一幅素描,並盡可能忠於原作。穆勒在他的藝術實踐中,試圖拆解流行的各種思想概念:與之抵抗,並重新組合。
-
發掘自我,以及藝術可能表現的形式及作用,這些問題貫穿了穆勒的藝術生涯,使那些在內容和創作時間上似乎相距甚遠的作品互相聯繫。穆勒相信人須首先面對自我,經歷「形變」,才能成長,形成觀看事物的新方法,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他旨在令觀眾面對作品時,找到個人的立場,爲此他會闡明如何以徹底開放的態度,發掘各種潛在及不同的觀看方式 ─ 這就把我們帶到他將在展覽系列之最終章「如是我行」中探討的自我創造了。
-
穆勒徒步穿越喜馬拉雅高地時,對觀察變幻無常的雲層產生了濃厚興趣。對他來說,雲總是變幻無常,就像生活中的一切,包括我們試圖發現的「我」。穆勒堅信每個「我」都是流動和善變的:我們的心態、身份、情感、現實,一切都如飄渺雲影。面對萬象流變,我們如何理解事物?這是貫穿穆勒藝術實踐的大哉問,將在展覽系列的第二章「觀雲識天」詳細闡述。
-
關於藝術家
邁克爾•穆勒(Michael Müller), 1970年生於德國萊茵河畔因格爾海姆,擁有四分之一印度血統。作品豐富多樣,新意迭出,不囿限於單一解釋。他不斷開拓藝術表現手法,擅長將紙上作品結合繪畫、文本、雕塑、現成物、音樂及表演等。他在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跟隨捷克裔藝術家Magdalena Jetelová學習雕塑和繪畫。從2015年到2018年,他在柏林藝術大學教授擔任教授。2018年,獲提名不萊梅Böttcherstraße藝術獎。
近期個展包括:「自我認知的三重路徑」(三個章節),世界畫廊,香港 (2021-2022) ;「Schwierige Bilder」,Sammlung Wemhöner,德國柏林 (2021) ;「Stripping the Force – The Self and the Other」,巴塞爾藝術展之藝薈香港,世界畫廊項目,香港 (2020) ;「Anton in a Bast Skirt」,Galerie Thomas Schulte,德國柏林 (2020) ;「作為拷貝的展覽」,世界畫廊,香港 (2018) ;「Stripping the Force」,Kunsthalle Bremen ,德國不來梅 (2018) ;「SKITS. 13 Exhibitions in 9 Rooms」,Staatliche Kunsthalle Baden-Baden,德國巴登-巴登 (2016) 。穆勒的作品被多個國際機構收藏,其中包括德國的Kunstmuseum Bonn和美國洛杉磯當代藝術館等。穆勒現於柏林生活及工作。
邁克爾 • 穆勒(Michael Müller)
自我認知的三重路徑
第一章:見微知著
以往 viewing_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