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季璁

時光

要有光。對於吳季璁而言,光是他創作中重要的催化劑,而時間則是他的暗房,令美徐徐浮現。1972年,英國錄像藝術家大衛霍爾(David Hall)提出「時基藝術」的概念,指需要經由時間才得以完整呈現的藝術形式,本義是與傳統的繪畫、雕塑等媒材相對照,強調作品在時間與空間維度的延展性。而在吳季璁的作品中,時間卻成為他主動混淆新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動態與靜態的手段。

 

《氰山集》系列、《皴法習作》系列、《長時間曝光的風景》等作品共通性地在創作中需要經歷長時間的曝光,令這些靜態作品從時間的積累中獲得了時間體量與內蘊的動勢。

 

在中文中代表較長一段時間的「時光」一詞由「時」與「光」結合而成,吳季璁與時間和光線之不可抗力相搏鬥、磨合與交融的漫長時光是其作品的重要內核。吳季璁的作品往往選擇最樸素的技法與最日常的媒材,把精力放在對於時間與光線的反復玩味與摸索上,令作品在這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呈現出於原材料相異、更具想象空間的樣貌。

 

《氰山集》系列作為吳季璁目前發展最充分的系列之一,需要儲備大量曬過的氰版相紙以供讀紙與拼貼。在光線的催化下,塗佈藥劑的宣紙上的平凡褶皺逐漸超脱物理性的范畴,而獲得了與歷來文人山水畫相通的精神屬性。其後,藝術家用類似於閱讀的方式去觀察曝曬過的紙張上呈現的紋理,從中挑選適合作品使用的紙張。為了這近乎百里挑一的「決定性瞬間」,處理、曝曬、儲存紙張成為了工作室每天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相對而言,《小品》系列、《煙林圖》系列、《灰塵》等相對更符合「時基藝術」定義的作品則又以靜態的、發呆般的視角去凝視對象,是吳季璁對「時光」的反向思考。儘管作品時長拉到十分鐘左右,影片傳遞的視覺信息卻相對單一的,像是把一幀靜態圖像拉伸放入時間軸中。正是這樣的看似無意義的凝視與近乎浪費的時幅向觀者透露了藝術家對於鏡頭前的對象如醉如癡的眷戀之情。

2020年8月6日
269 
於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