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季璁

首屆劉國松水墨藝術獎得獎者

首屆劉國松水墨藝術獎得獎者

頒獎典禮:2019年10月5日下午4時正

地點:香港水墨會展位L6,水墨藝博2019香港灣仔會議展覽中心

 

香港水墨會與劉國松文獻庫很榮幸能夠主持首屆劉國松水墨藝術獎的開幕儀式。此獎將會表彰大中華地區內現代水墨藝術中的擁有傑出成就的藝術家。吳季璁被傑出的評審團挑選為首屆的得獎者。他的兩副《氰山集》系列的作品將於 2019年10月3日至7日在香港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的水墨藝博2019 香港水墨會展位展出。

 

吳季璁提名人、策展人吳超然撰寫提名理由如下:

『吳季璁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他在2003年的時候,就以〈鐵絲網系列〉獲得台北獎。在這件作品之中,他以簡單的機械裝置推動一小片置於光學鏡頭前的鐵絲網,然後透過燈光的投影在牆面上呈現出一個有如山水意象的畫面─從模糊到清晰,然後反覆這個過程。 從大學時代開始,吳季璁對於中國山水畫或東方意象(images)始終保持高度的關懷與興趣。雖然,他選擇以油畫組畢業,但是近十幾年來的作品雖然不以正式的水墨作品從事創作,但水墨的內在精神與幽微美感,始終是他的核心關懷之一。 2003年的〈鐵絲網系列〉是在實質上放棄了「筆」也捨掉了「墨」,但最終獲得一個投影在牆面上的(不斷變動中的)山水影像。雖然吳季璁的機械裝置非常低科技而簡單,但〈鐵絲網系列〉所及的創作理念卻極為複雜:(1)在邏輯上,這件作品會把劉國松當年所主張的「革中鋒的命」推展到「革筆墨的命」,甚至完全捨棄「筆墨」(2)不斷變動的焦距所造成的山水意象投影,也連帶促使觀者會去思考西方從15世紀之後發明透視法,以及19世紀發明攝影術對於繪畫所造成的深遠影響。 約從2012年開始,吳季璁開始利用藍曬法(blue prints)來創作他的〈皴法習作〉與〈氰山系列〉。在這兩個系列中,他先把宣紙揉出皺紋,再塗抹上感光劑然後拿到戶外利用陽光自然曝曬;感光劑的多寡以及曝曬時間的長短就會在宣紙上產生深淺不一的藍白相間的山水。較早期的〈皴法習作〉呈現的藍白相間、帶有紋理的畫面;〈氰山系列〉則開始利用拼貼與後製的方式,增添畫面更為複雜的肌里與細膩的局部。 吳季璁的重要性並不在於他的紙上作品看似劉國松在1960年代的嘗試。他的思考脈絡是:當「筆墨論辨」似乎走到了一個歷史瓶頸時,如何在當代視覺文化的脈絡裡,以新的手法以和觀看方式來討論東方美學裡的幽微。在新媒體與影像盛行的時代裡,吳季璁的〈氰山系列〉,從西方攝影史的角度而言,是使用一種最“傳統”的顯影方式來製作山水意象:斑駁的紋理、無法精準掌握的曝光效果、後製表貼的宣紙,都賦予了吳季璁作品一個新的向度。可以說,對照於傳統所強調的用筆與用墨,吳季璁的〈皴法習作〉與〈氰山系列〉在這個時代,展現了另一種當代水墨經驗的探索。 』

 

了解更多 --

http://www.inksociety.org/award/Liu_Kuo_Sung_Ink_Art_Award_2019

2019年10月3日
302 
於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