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爽

《封存的記憶》於美國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展出

群展: 「2019年現在時:煉憶術」

地點:美國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

展期:2019年4月27日至12月21日

 

美國舊金山中國文化中心(CCCSF)最新的群展「2019年現在時:煉憶術」反映回憶的複雜性,重要性和責任。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及藝術團體共14名,以裝置雕塑、實驗電影、照片等多種藝術形式為載體,受1989年全球文化政治動盪三十周年啟發,用藝術的語言從宏觀上表達了追求自由抗爭的歷史時刻的重要性,並重溫記憶。

 

參展的藝術家及藝術團體有Asian American Arts Center、Sofia Cordova、顏峻、劉虹、張賢明、林東鵬、Related Tactics、徐坦、Tina Takemoto、Jenifer Wofford、高霞、李消非、吳玉仁、張爽。共同探討回憶的責任,特別是考慮到民主政體受到威脅,全球仇外加劇,倒退政策對移民和難民生活造成影響,以及縮緊有計劃的暴力和種族歧視。

 

了解更多 --

https://www.cccsf.us/pt2019/

 


 

 

藝術家的創作自述

 

封存的記憶

 

記憶是一個龐雜的匯合,常常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模糊或變得清晰。但另有一種記憶是每一次輕叩都會浮現在眼前的場面,揮之不去,它也許會被封存,但不會被遺忘。它會一直徘徊,就像沒落定的塵埃,隨著時間慢慢沉澱,成為一種見證,讓我目睹歷史,我也因此被改造。

 

1989,是我大學生活的最後一年。那一年發生了許多重大的事件。我所在的學校離天安門廣場步行只需30分鐘。隨著那一年學生示威遊行的開始和發展,我們經常走到廣場。因為步行次數多了,覺得天安門廣場離我們中央美術學院的校園的距離如此之近。感覺游走於學校和廣場,理想和現實之間。

 

那一年的夏天,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身份,也特別喜歡穿自己做的衣服,因為有種青春的自豪,雖不完美,但獨一無二。對年華的記憶後來變為異常珍貴, 以至於後來往日本,美國的搬移中一直珍藏著幾件。

 

1989年6月之後,我感到的是徹底的迷茫。當然,我們那一屆央美畢業生也在沒有畢業展覽的情況下,草草離校。

 

青春該怎樣定義?有放逐的夢想,有刻骨銘心的故事,也有不甘於醉生夢死的固執。從集會,抗議,到暴力鎮壓,慘烈的結局以及之後的禁聲。記憶被凝固定格在一種極端鬱悶與悲情之中。似乎被沉睡, 像一本打不開的書。卻實實在在地封存了一段記憶,很分裂很暴力。

 

當一種對來自暴力的強烈刺激被封住,人抑或從此選擇遺忘,冷漠,無動於衷;抑或對於暴力格外敏感和關注。這個世界的焦慮不安呈現在各個角落,無論我們是否能察覺,人類暴力的本性,在日常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暴力的深層機制都毫不掩飾地存在著。 暴力並非歷史的變態,相反,暴力其實可以說是歷史的常態。暴力的演出一直在登峰造極。在我們的眼前所展示的是以貪婪和權力為名義的越來越暴力化的世界。在暴力記憶中的成長,以及集體無意識的暴力,留下了更多的是思考。

 

這個裝置是我封存記憶的一部分。

 

張爽

2019年6月

2019年6月1日
390 
於 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