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畫廊欣然呈獻由鄭家醇策展的群展「逆形」。與其他凸顯性少眾「驕傲」和「能見度」為題的同志藝術展覽不同,「逆形」聚焦探究當代同性戀文化邁向主流的背後代價。展覽挑戰「異性戀正常化」(Heteronormativity)的慾望邏輯現代同性戀身分認同的同質模型,並提出讓觀眾徹底重新想像酷兒歷史、主體性和未來的多樣另類思維。策展人邀請來自八個國家、現居於七個國家的十一位本地及國際藝術家參與展覽,其中過半藝術家首次於亞洲或香港亮相。
展覽的英文標題的靈感源自於西洋占星學,指涉天文現象「行星逆行」,即代表異於尋常甚或是挑戰常態的軌跡。逆行的行星改變運動的路徑,背離主要軌道,如探索者般尋找正常軌道以外的世界。展覽中文譯名則選取與「逆行」國語讀音相近的詞彙「逆形」,意即「叛逆的形跡」。展覽藝術家探討和理解酷兒族群在現代化下的潛在擔憂,在宏大敘事之外推測酷兒的主體性,並視「酷兒」為匯集後結構、後現代、後殖民和「後父權制」的方法論,從而真正地展現「酷兒」的政治潛能。
Ivana Bašić(1986 年生於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的雕塑視將蝶蛹視為將人類從任何身分政治和人類存在論中解放的可能性。藝術家的作品指涉昆蟲變異的過程從內轉化身體,體現酷兒實踐如何能夠打破往內打破主體性的限制。可將人類從任何身份認同政治和人類存在論中解放的可能性,Bašić通過昆蟲變異的過程,從內在改變身體,體現酷兒如何打破主體性的限制。
范加(1990 年生於加拿大士嘉堡)注入荷爾蒙的雕塑透過操縱科學和生物技術並置人工與天然,批判家庭結構和親密關係的建構,顛覆人類親密感的固有概念。
Dew Kim(1985 年生於韓國首爾)的影片和雕塑關注 BDSM社群的禁欲訓練如何讓實踐者摒棄性器官所帶來的性興奮和色情化肛門器官,從而轉移和擴大性慾。藝術家的作品解構符旨身體和創造一個超越菲勒斯中心主義的性語言。
莫育權(1987 年生於香港)的攝影作品揭示男同性戀者如何借助現代科技於夜間在公共尋歡地點尋覓性伴,並藉此重奪使用被新自由主義和私有化影響的香港公共空間的話語權。
Naraphat Sakarthornsap(1991 年生於泰國曼谷)在他位於曼谷的公寓中的不同位置就地拍攝,透過獨特花藝和運用不同花卉象徵揭示酷兒無處不在一直存在於社會的事實。
曾建穎 (1991 年生於台灣南投)融合東方繪畫技巧和西方藝術風格,探索社會性規訓和生命政治控制。他的畫作引領觀眾反芻思考歷史和宏大敘事如何責備和逼害「逆行」的酷兒社群。
Floryan Varennes(1988 年生於法國拉羅謝爾)的雕塑和裝置作品探討體制式照顧的概念,並關注同性戀正典主義對酷兒身體所產生的無聲暴力。
Luis Xertu(1985 年生於墨西哥墨西哥城)以植物入畫,重新想像憂鬱作為反英雄或反高潮的酷兒回憶與紀念形式。藝術家的繪畫作品驅使觀眾重新思考西方主流同性戀文化如何挪用、欺壓和壓制非西方酷兒族群的話語權。
徐冠宇(1993 年生於中國北京)透過在攝影作品中運用拼貼技巧創造壓縮不同時空、滲透個人和親密敘述的視覺場面,捕捉性規範、文化霸權和民族主義的瓦解,凸顯藝術家充滿矛盾的流散身份。
Rachel Youn(1994 年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由二手按摩器和人造植物組成的動態裝置呈現酷兒和失敗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作品透過香港酷兒流行歌單的背景音樂探索酷兒失敗與一直被困在兩者之間的香港的深層關係。
張爽(1965 年生於中國北京)的畫作透過帶有自虐意味的「拒絕成為」(unbecoming)過程以酷兒角度詮釋女性主義,挖掘在西方規範的女性主義論述以外的解放可能。
關於策展人鄭家醇
鄭家醇是香港的策展人和藝術評論家。自 2021 年 1 月起,他擔任 Para Site藝術空間的助理策展人,參與的展覽包括「簾幕」(2021)、「溢流地」(2021)、「貴腐」(2021-2022)和「擱角覺」(2022)。他目前正在策劃將於 2022 年底在Para Site藝術空間開幕的首個大型展覽。他於2019 年 入選Para Site 藝術空間國際研討會暨新銳藝術人才工作坊。除了策展工作以外,他在華文藝術文化雜誌《美紙》擔任藝術編輯。他曾採訪國際知名藝術家,包括 Marina Abramović、Pipilotti Rist、Daniel Arsham、Nicolas Party 和 Genieve Figgis。他經常被畫廊和藝文組織邀請撰寫展覽評論,包括韓國藝術家李培在香港貝浩登畫廊的個展。他畢業於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社會學和佛學研究榮譽學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