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冠宇的全新創作系列《dreamscape between borders》將於 2025 年 3 月 26 日至 30 日,在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2025 由 爍樂畫廊展位( 3C24)首度公開展出。
徐冠宇
dreamscapes between borders
藝術家自述(2025年3月)
「dreamscape between borders」是我「可穿行的風景」系列延伸創作。本系列深入剖析邊界管控如何從物理與心理層面框限我們的生活與夢想。我將於不同國家拍攝的手機照片、各類邊境空間影像,與根據綠卡申請文件上扭索紋的數位圖案進行拼貼組合。這些拼貼作品直視移民者游走於邊境空間幽靈般的經歷,對其經驗解域化。
作品中的邊境建築由被撕碎的攝影印件構成,在我的創作過程中被解構,重組為新的「地圖」與「領域」,它們原有的穩固性得以消解;而反覆運用扭索紋圖樣覆蓋移民文件的手法,則質疑了身份與財產之間的隱晦關係。這些元素相互交織,最終形成多重夢境敘事:夢境被邊界纏繞,邊界亦被夢境侵佔。
在許多情況下,移民者往往淪為經濟不平等的代罪羔羊。在這個仇外情緒高漲的時代,實體與抽象的邊界層層疊加,不斷侵入又逃離移民者的身體與精神。海關、申請支援中心、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辦公室、領事館,國内邊境檢查站等,這些「邊界空間」看似微不足道,往往被人們忽視,卻無孔不入地限制著移民者與藝術家的自由,禁錮並控制我們的身體,並透過性別、種族、階級等標籤對人們施展荒謬卻絕對的權力。
攝影師以鏡頭框取世界,但世界是否也以無形之框禁錮了攝影師?過去數年,我持「美國藝術家綠卡」(EB1類別)與各式簽證跨境往返。當律師備齊上千頁申請文件後,移民局竟要求補件並駁回申請,連律師都直呼荒謬。我們重繳費用,將幾乎相同的文件遞交另一處移民局中心,卻即刻獲准。同一套法律,何以判決相異?我不禁質疑:移民局官員可曾受過藝術訓練?他們會走進美術館或社區藝術空間嗎?究竟憑什麼官僚程序,斷定哪位外籍者配稱為此國的「傑出人才」?政府憑什麼定義我是誰?難道我創作的每幅圖像或藝術品,都已被美國政府暗中框限?
法律上,我的身份被美國政府蓋章認定為「藝術家」。但他們憑什麼裁決?是基於藝術價值,還是金錢衡量?最終,我只得到一張標註「永久外籍人士」的身分證,與藝術毫無干係,除了卡面上那難以預測的扭索紋——這種令人目眩的圖案常見於鈔票、護照與奢侈品珠寶,那些優美的線條用於防偽,以證明真實性。我不禁思索:我的身份/自由/權利,何以與金錢和奢侈品——這些財產與社會地位的象徵——緊密綑綁?這些精密紋路將邊界烙印在我身上。沒有這張卡片,我隨時可能被當作非人的存在拘留驅逐。
作為酷兒藝術家,我持續探索個人自由與政治體制間的張力。《dreamscape between borders》最終質疑移民與身份制度中的隱藏的權力關係,揭示有形與無形的邊界如何塑造生命並不斷變形。這些拼貼作品體現了個人與官僚體系、夢想與限制之間的緊張關係。透過此系列,我不僅要正視那些掌控移動權、身份與自由的體系,更企圖重新想像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邊界不再是高牆,而是流動的閾限;移民者的旅程不再被控制與剝削所定義,而是充滿可能性與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