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季璁《氰山映月》: gdm Taipei - Inaugural Exhibition

gdm 爍樂畫廊(曾用名:世界畫廊)欣然於台北空間呈現吳季璁個展《氰山映月》,為藝術家在畫廊的第四次個展,也是爍樂台北的開幕展。此次展出場域特定互動裝置《臥月》、《氰山集》、以及藝術家的新實驗系列《皴法習作:消逝的原件》。

 

光線是吳季璁的多元創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2012 年,吳季璁從《皴法習作》系列開始探索古老的氰版藍曬技術,思考繪畫、影像、山水美學的可能性。吳季璁的平面作品實質行為表演性很強,以手摺的動作取代了照相機來創造圖像,記錄當下陽光的陰影變化。在過程中,吳季璁先把感光溶液使用在輕薄卻富含韌性的宣紙上,用雙手不斷重塑紙張的皺摺,在陽光底下曝光三十分鐘後,顯影宛如山巒絕壁。

 

在太陽下的曝曬過程非常自然而隨機,充滿許多無法控制的變化和可能性。這些實驗逐漸發展成皴法習作的架構,用氰版的感光紀錄下宣紙自身在日光下的的皺摺和光影,以直接攝影替代了水墨畫中的筆墨。

 

《皴法習作:消逝的原件》系列在此架構下進一步延伸。氰版因為其便利性,在過去被大量應用在各式製圖的複製,即所謂的藍圖。每次複製時,難免損失原圖上的部分細節,一次一次複製後資訊慢慢遺失。不同於類比系統,數位複製並不存在原件,每次的複製完全相同,是一個理想世界中完美而永恆的存在,在這世界裡人類無所不能;而類比更像真實世界中我們有限的生命,每一個片刻都是那麼獨一無二,無法再現,也終將消逝。

 

吳季璁:「我在《皴法習作:消逝的原件》中,將原版的皴法習作紙張,覆蓋在第二張氰版相紙上去感光,將其影像複製到上面形成負像,第二張再複製成第三張,第三張到第四張。這過程中影像逐漸模糊消逝,最終難以辨識,像是逐漸被遺忘的遙遠記憶,也像是畫在時間軸上的空氣遠近法。」

 

在《氰山集》系列中,吳季璁將數十張氰版宣紙撕碎、重組拼貼在鋁板上,並以白色壓克力細塑山水紋理。近年,吳季璁實驗使用蟬翼宣,紙張取名自薄如蟬翼,纖維特細,在處理過程中為藝術家帶來新的挑戰。蟬翼宣的紋理、透明度、光澤度關聯著紙張對光線的吸收、反射及折射,透過藝術家的拼貼創作和構圖,於反射度高的鋁板上的氰山集作品打造層次豐富的畫面。宣紙一層層的拼貼在塗有壓克力膠的鋁板上,在光線下反射出明亮的光芒。

 

此次展覽中的三張巨幅《氰山集》組合猶如一座巨山,矗立於觀眾眼前。攀岩為藝術家的興趣之一,而攀岩是一件徹底當下的事,如他創作的過程一樣,需要極致的專注力、心無雜陳。吳季璁:「攀岩和創作都是,你的精神性和身體性是一致的。超越你身體、物質各方面的侷限,那個東西是人存在的重點,那是一種自由。」

 

吳季璁為台北新空間創作了場域特定的互動作品:《臥月》(2024),一件6米大的沉浸式攝影裝置。臥月的英文名稱《Lying Moon》含有多重意義。月亮臥倒在地,藝術家邀請觀眾們躺在月亮上。另外,月亮是虛構的,它是一個由大家對月亮的印象而捏造出的影像。月球表面的紋路是藝術家由沙粒製成,再把沙子上的圖案進行拍攝、電子剪切再進行拼貼。透過這件互動作品,吳季璁邀請觀眾與他親身體驗影像如何改變我們看世界、想像世界和體驗世界的方式。

 

月亮和氰版藍曬都是太陽反射的結果,隨著光線而變化。吳季璁巧妙地駕馭創作過程中看似無法控制的因素。經過二十年對影像本質的探索,吳季璁的創作巧妙地捕捉了光線和自然的力量,演繹時間的流動性——細膩地,如月光般幽美地灑在山峰上。

 

吳季璁(Wu Chi-Tsung,1981年生於台北)是一位勇於融合中西文化及哲學思維的多媒體藝術家。2004年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從小便兼具傳統書畫與素描水彩的藝術養成,骨子裡受東方傳統美學影響深刻,多年來堅持實驗水墨藝術,大學時期開始探索攝影、錄像及機械光影裝置等新媒介,去微觀宏偉的山水詩意。